崖穴葬和石棺葬
仡佬族在古代實行崖穴葬與石棺葬,近代雖然有木棺石槨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遺存,且土葬必以石壘為標志,墳頭要栽黃楊樹,墳前要栽梭羅樹、桂花樹等象征好風水的樹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鑿穴兩種。人工穴分崖上鑿穴、石板鑲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磚拱穴數種。石板鑲穴又有“文書桶”、“筲箕形”、“明堂”、“響堂”、“暗槨”等形制。石板鑲穴可父子婆媳共塋。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墟、山頂、溪岸,也有葬于亂石叢林的,F存崖穴葬較著名的是道真縣三會鄉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開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約1.2米,寬約1.7至2.6米,進深約2米左右。穴中以石鑲嵌墓廓,排列整齊,數字多為單數,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縣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為牌坊,總體若寶塔,分3層,通高5.5米,寬6米。底層置3個墓門,上雕歷史人物、花草鳥蟲,頂檐額浮雕鳳凰。二層4柱3門,刻民俗故事。三層中間兩柱透雕蟠龍,兩側雕鳳凰展翅。雕工精致,設計巧妙,施于壁立峭崖,疑為鬼斧神工,然所雕龍鳳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于自然與生活,可謂技藝高超。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