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自稱的民族——仡佬族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于云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
仡佬族民居 |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高于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于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 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后,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
仡佬族繡片 |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 ,目前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征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