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的歷程
藍牙(Bluetooth)技術是一種在區域性環境內提供便攜式產品以無線通信方式相互連接的系統,目前已為許多電腦制造商及通信器材廠商所支持。
也許,在高科技不斷的發展突破中,現代人所關注的并不是聯系的可能性,而是聯系的便利性。早在幾年前,通信及電腦業人士意識到,建立一種真正的低成本、低功率無線基礎的無線連接是確實可行的。這種無線連接細小輕便,可完善現有的不同裝置模式,為移動通信和商業使用者提供無窮的服務。這樣,一種稱之為"藍牙"的短距離無線連接技術出現了。
"藍牙"(Bluetooth)是一種低功率短距離的無線連接技術標準的代稱,"藍牙"一詞取自一位在公元10世紀統一了丹麥的國王,哈拉德二世、(Harald)的綽號,即"藍牙"(Bluetooth)。
"藍牙"技術的最初倡導者是五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和通信公司愛立信Ericsson, 國際商用機器IBM,英特爾Intel,諾基亞Nokia,和東芝Toshiba。并于1998年5月成立了"藍牙"特殊利益集團(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 ,該組織采取了向產業界無償轉讓該項專利技術的策略,以實現其全球統一標準的目標。SIG的目的是為了建立無線通信傳播介面以及軟件標準,確保不同廠商所制造的產品可以彼此相互溝通。第一次推出使用多方通信器連接技術的產品,將會在2000年年末正式推出,整個系統將會更廣泛地將筆記本型電腦及其周邊設備以無線電技術充分整合在一起。預計在2002年前,藍牙將成為1億多移動電話和數百萬桌上電腦、手提電腦及PDA和別的電子裝置的標準。
美國的軟件巨頭微軟公司也一改觀望的態度,于1999年12月1日正式宣布加盟"藍牙"特殊利益集團、并與3com、郎訊、摩托羅拉公司及原有的五家公司一起成為"藍牙"特殊利益集團的九個領導成員,共同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將此項無線連接技術標準推向市場。
"藍牙"特殊利益集團SIG自98年5月份成立以來,加盟的公司已超過1300個,其中包括諸如AMD、康柏、戴爾、惠普、德州儀器、高通以及卡西歐、菲利普、三星、LG、精工、夏普等許多世界最著名的計算機行業、通信領域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甚至還有汽車與相機的制造商和生產廠家。一項公開的全球統一的技術規范得到了工業界如此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是以往所罕見的。這說明基于此項藍牙技術的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潛在市場。
"藍牙"技術的設計初衷就是將智能移動電話與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以及各種數字化的信息設備都能不再用電纜,而是用一種小型的、低成本的無線通信技術連接起來;進而形成一種個人身邊的網絡,使得在其范圍之內各種信息化的移動便攜設備都能無縫地實現資源共享。據國外權威機構預計,幾年以后,全世界將會有數以億計的數字移動電話、PC機以及各種信息設備都會將基于藍牙技術的無線接口作為一種標準配置。
"藍牙"技術標準1.0 A的版本已由該"藍牙"特殊利益集團于1999年7月26日正式向全世界發布。這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完整而全面的技術規范,它可以使計算機、通信和信息家電的生產廠家按照此技術規范真正能夠開始設計和制造嵌入藍牙技術的產品。
"藍牙"計劃主要面向網絡中各類數據及語音設備,如PC、撥號網絡、筆記本電腦、打印機、傳真機、數碼相機、移動電話、高品質耳機等,使用無線的方式將它們連成一個小網(Piconet),多個Piconet之間也可以互連形成Scatternet,從而方便快速的實現各類設備之間的通信。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