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信博物館 > 移動通信 > 我國移動通信網
> 碧山隔不住――尋呼業
惡性競爭
尋呼作為最早放開的郵電業務之一,由于其只作為通信業或移動通信的一個分支或增值項目,其為郵電創造的價值在郵電行業中所占的比重是極其有限的。以1998年來說,廣東郵電的業務收入達到409億元,而尋呼創造的收入不過10億元,比重僅為2%,因此,通信行業主管部門缺少對其宏觀調控。另一方面,同其它通信系統相比,無線尋呼系統具有投資少、回報快、對技術要求不高等特點,這些特點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參與進來。1997年,廣東的尋呼臺達到400多家。尋呼臺眾多,而市場容量有限,于是無序競爭激烈展開,主要表現在:
(1) 送臺費。
既然競爭異常激烈,價格戰必然是經營者采取的最為常用的手段。在臺費上做文章則為殺手锏招數,各尋呼臺為此競相贈送,從兩個月、三個月到一年。盡管信息產業部針對無線尋呼市場中出現的競相壓價、低價傾銷、無序改頻入網發布了文件,但這一有利于整個尋呼業健康發展的文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送臺費風依然盛行。小臺越送越見萎縮,送得"人比黃花瘦",大臺越送利潤越少,"口袋日見稀少",但這種于己于人均不討好的事既然耗上了又豈能輕易松手?臺費相送,越發加劇了市場的混亂。
(2) 降低服務費。
各尋呼公司在送臺費的同時,常采用的另一種措施便是降低服務費。小臺降,大臺也降。的確,降價促銷于公司短期銷售目標的達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利器,然而頻繁降價往往也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品牌獲利能力降低;價格敏感度的增強。不恰當的降價促銷方式,實際上等于提示和不斷告知該品牌的消費者:上次的購買行為值得后悔。久而久之培養消費者將平時正常的購買行為盡可能控制和壓縮,持觀望、猶豫的心態,等待下一次促銷而決定是否購買。這種由于降價造成的利潤下降、給老用戶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給尋呼臺經營者造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尋呼臺,無論大小,由于市場的壓力,被迫走向了降價的道路,又豈是想松手就能松手的。這種降價,客觀上再次推動了競爭的惡化。
(3) 無序改頻入網。
盡管行業主管部門對這一問題大力整頓,但仍然有些代銷商(或代辦點)和尋呼臺還在開展這一業務。流動人員對這一業務也很喜歡,有些代辦點更是惡意地進行對用戶的改頻入網游說工作,從而賺取代辦費。這種做法,極大地損害了尋呼臺的利益。頻繁改臺成為代辦點的生財之道。這種代辦點引導的競爭加劇了尋呼市場的混亂。
上述種種問題對尋呼業經營者的沖擊是巨大的,有效規范尋呼市場成了尋呼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信息產業部1998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無線尋呼股份制改造便是規范市場、調控惡性競爭的重要舉措之一。這種由于改造而形成的規模經營新格局無疑在減少資源浪費、規范維修與培訓、規范服務、控制惡性競爭方面是大有益處的。
[上一頁]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