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信博物館 > 計算機網絡 > internet今昔談
> Internet史話
TCP / IP身世之謎
1972年,全世界電腦業和通訊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就在不同的計算機網絡之間進行通信達成協議,會議決定成立Internet工作組,負責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準規范(即“通信協議”),而這個組織第一位主席美國人文頓·瑟夫(Vinton G.Cerf)則被不少人稱為“互聯網之父”;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問題。
至1974年,IP(Internet Protocol,Internet協議)和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問世,合稱TCP/IP協議。這兩個協議定義了一種在電腦網絡間傳送報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隨后,美國國防部決定向全世界無條件地免費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決電腦網絡之間通信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核心技術的公開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大發展。
可以說,沒有TCP/IP,計算機聯網、全球信息共享將只能是一個浪漫的幻想。TCP/IP協議以其獨具的跨平臺特性為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架起了橋梁。
其實在TCP/IP之前,還有一個協議在歷史上發揮了作用,這就是ARPA網最初使用的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網絡控制協議)。文頓·瑟夫參加過這個協議的設計,并了解它的種種缺陷。因此,他和他的合作者對原有協議加以完善,形成了現有的TCP/IP協議。
到了1977年,美國國防計劃署組織了第一次三個網絡之間的互連。經過9.4萬英里的傳輸,竟然沒有丟失一個數據位!TCP/IP協議的優越性頓時體現出來。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協議的美國軍方的ARPA網,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協議的各種網絡。為了將這些網絡連接起來,文頓·瑟夫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絡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它網絡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誕生,并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絡互聯方面不可動搖的地位。
1983年的1月1日,被稱為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紀念日”(flag-day)。因為,從這一天起,NCP被永久性地停止使用。從此以后,在Internet上的所有計算機之間有著共同的協議,這些計算機的連接必須遵守同樣的規則,這個協議或者說規則就是TCP/IP。
1997年,美國授予當年發明和定義TCP/IP協議的文頓·瑟夫和卡恩(Robert E.Kahn)“國家技術金獎”,無疑是對Internet的發展和作為Internet基礎的TCP/IP協議的最佳褒獎。
[上一頁]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