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信博物館 > 計算機網絡 > 因特網的游戲規則
> IP協議――天地本寬
與IP技術強強聯合
近幾年來,全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的步伐明顯加快,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的業務與市場開始融合。在其網絡融合過程中,IP和ATM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因特網仍在蓬勃發展,業界流行兩個短語“Everything on IP,IP over everything”。“IP over everything”是已被實踐證明的,也正是IP的精髓,即通過統一的IP層屏蔽各種物理網絡技術(如X.25、DDN、以太網、令牌環、幀中繼、ATM、SDH、WDM)的差異性實現異種網互聯。而“Everything on IP”的“everything”是指所有業務,包括數據、圖像和話音,實時和非實時的。這樣的要求,對于目前的IP技術來說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新技術來幫助解決。
除了企業網和校園網的IP傳送基于以太網和FDDI等外,目前因特網的IP傳送主要依賴于傳統電信網,如大量上網用戶通過電話交換網(PSTN)和窄帶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撥號接入,路由器通過數字數據網(DDN)和幀中繼網(FR)的電路互連等。但隨著IP業務量的日益膨脹,IP需有更高帶寬、更有效的新傳送技術來支持其發展。隨著技術發展,IP傳送可以基于千兆以太網和ATM,也可以直接落在SDH上,甚至光傳送網(WDM)上,下面主要分析比較各種技術的優劣和各自的應用前景。
一、IP over ATM
IP與ATM的結合是面向連接的ATM與無連接的IP的統一,也是選路與交換的優化組合,可以綜合利用ATM的速度快、容量大、多業務支持能力的優點以及IP的簡單、靈活、易擴充和統一性的特點,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但其網絡體系結構復雜且重復,ATM與TCP/IP都具尋址、選路和流量控制功能,開銷損失達25%以上,因而主要用于網絡邊緣多業務的收集和一般IP骨干網,不太適合超大型IP骨干網應用。總的看,IP over ATM適用于多業務電信環境以及服務質量要求較高的IP業務。
關于ATM與IP結合的技術,ATM論壇標準化了局域網仿真(LANE)和ATM支持多協議(MPOA);IETF標準化了ATM支持經典IP(IPOA),且正在標準化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ITU-TSG13在GII的工作計劃中也增加了IP與B-ISDN及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的關系。也有一些公司標準,如Ipsilon公司(已被Nokia收購)的IP交換、Ascend公司(已被Lucent收購)的IP導航器和Cisco公司的標記交換等,后兩者都向MPLS靠攏。上述的IP/ATM技術可分成兩種模式:重疊模式和集成模式。
二、IP over SDH
IP與SDH的結合則是將IP分組通過點到點協議直接映射到SDH幀,省掉了中間的ATM層,從而保留了因特網的無連接特征,簡化了網絡體系結構,提高了傳輸效率,降低了成本,易于兼容不同技術體系和實現網間互聯。但目前尚不適于多業務平臺,可擴展性差,只有業務分級,無優先級業務質量,尚不支持VPN和電路仿真。在IP over SDH中,SDH是以鏈路方式來支持IP網的,沒有從本質上提高IP網的性能。這種技術的核心是千兆比線速交換路由器,可實現第2層交換與第3層選路的一體化,基本能保證服務質量,吞吐量達60Gb/s,端口密度和端口費用也可與ATM相比,轉發分組延時則已降至幾十毫秒量級,不再是大問題。總的看,IP over SDH適用于經營IP業務的ISP,以IP業務量為主的電信網或在電信骨干網上疏導高速率數據流。
三、IP/WDM
“IP over WDM”(這里簡寫成IP/WDM)是將IP直接落在光層(WDM/DWDM)上,中間不經SDH。IP/WDM需要開發一種幀結構(類似于PPP)來包裝IP包;需要有適配功能,如性能監視與報告、配置管理等。IP/WDM能充分利用WDM的巨大容量,經濟地建設大容量長途網絡,深深地吸引了欲建高速大容量的ISP。如美國Sprint公司準備采用WDM技術將現有網傳送帶寬增加250%~600%。
但目前WDM/DWDM本身的組網處于初級階段,技術不太成熟,光信號的損耗與監視、以及光通路的保護切換問題和網絡的管理配置問題都沒有解決。當前DWDM的設計是用于長途傳輸的,僅提供終端復用功能,上下復用還不能動態進行。光ADM推出大約還需要3年時間,光交叉連接設備還要5年左右。
總的看,IP over Optical適用于未來的城域網、高容量普通IP業務和未來大型IP骨干網的核心匯接。
[上一頁]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