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信博物館 > 計算機網絡 >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五臟六腑
OSI七層參考模型
ISO / OSI,念起來有點像繞口令。它究竟代表什么呢?答案是:“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也就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有名的OSI模型。OSI標準是由一個稱為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即“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的組織制定的。因此,從技術上說,它可以被稱為ISO / OSI標準。
OSI模型將計算機網絡的各個方面分成了互相獨立的七層。這些層就像洋蔥的層次一樣:每一層都將其下面的層遮起來。在上面的層里,下面層次的細節被隱藏起來。如果你將洋蔥皮剝開往里看,你一定會流下許多眼淚,OSI模型也是如此(因為越往下,你會看得越費勁,不過你應該不會放棄吧)。
下面讓我們來簡單看看ISO / OSI這個七層大蛋糕里面有什么好吃的餡:
物理層:OSI模型的最底層。它提出了網絡的物理特性,比如連接的電纜類型。這里是二進制值0和1的世界,也就是數據以信號的電特性(高低電平)來表示。
數據鏈路層:指明將要發送的每個數據包的大小、每個數據包的地址以使它們送到指定的接收者那里。也能提供基本的錯誤識別和校正機制,以確保發送的數據和接收的數據一樣。
網絡層:就是告訴數據包從一個網絡到另一個網絡怎樣走(術語叫“路由”)。
傳輸層:通過一個唯一的地址指明計算機網絡上的每個節點(可能就是你的計算機),并管理節點之間的連接。同時將大的信息分成小塊信息,并在接收節點將信息重新組合起來。
會話層:在網絡節點之間建立“會話”(你理解為談判前的準備工作也行)。
表示層:負責把網絡上傳輸的數據從一種陳述類型轉換到另一種類型,也能在數據傳輸前將其打亂,并在接收端將其恢復,這里使用了復雜的技術,甚至連福爾摩斯也難以將其弄明白。
應用層:OSI的最高層,討論應用程序用于同網絡通信所需要的技術。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面孔,比如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FTP(文件傳輸協議),WAP(無線應用協議),SMTP(簡單郵件協議)等等。
[上一頁]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