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開拓史
自從通信技術出現的那一天起,科學家們就一直把開發電磁波的各個波段,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可以說通信的發展史,就是電磁波的開拓史。
什么是電磁波呢?
我們向水面投擲石塊,水面會泛起水波;撥動琴弦,空氣中激起聲波;這些是我們看得見、聽得到的;還有一些是我們肉眼看不見、耳朵聽不著的,這就是電磁波。
電磁波的發現歸功于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和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麥克斯韋指出:“交變的電場會產生交變的磁場,而交變的磁場又會激起交變的電場。”這就是說,只要在空間某處存在一個交變的電場,那么它的周圍就會產生一個新的交變磁場,而這個新的交變磁場又會在遠處激發一個交變的電場。這種交替變化的電場和磁場稱為電磁場。這種交變的電磁場會在空間以電磁波的形式由近及遠地傳播開去,這就是電磁波。
麥克斯韋在1864年用數學的方法從理論上嚴格地推導出了電磁波的波動方程,并求得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
20年后,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的預言,電磁波的確存在,它就像我們身邊的桌椅一樣是實實在在的。從此,一項劃時代的新技術――無線電技術誕生了。不久,各國的學者紛紛開始研究如何利用電磁波作為無線傳輸信息的工具。1894年,電磁波進入了通信領域,開創了無線通信的新時代。
關于赫茲的故事
德國物理學家赫茲(1857~1894年),雖然只活了短短37年,卻作出了兩大發現:一是在實驗上證實了麥克斯韋預言的電磁波;二是發現了光電效應。
19世紀70年代,當赫茲開始科學活動時,人們對電磁現象的認識,還處于莫衷一時的狀態。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剛剛提出,由于這個理論用到了比較高深和新穎的數學工具,并且由于牛頓力學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以及宏觀力學現象的直觀性,它并沒有被普遍接受,許多物理學家仍然局限在機械論的框框內,企圖依照力學理論的框架來建立電磁理論。麥克斯韋理論的關鍵是位移電流和電磁波。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又提出光是電磁波的一種。電磁波應該有很寬的頻率范圍,光波的頻率范圍只占其中的一小段。要證明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就必須用實驗證明別的頻率的電磁波的存在,它也以光速傳播,并且也和光波一樣,具有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性質。因此,1879年,柏林普魯士科學院懸賞征求對電磁波的實驗驗證。
赫茲是亥姆霍茲的學生,亥姆霍茲很賞識他,師生間一生都保持著親密的友誼。亥姆霍茲把當時的電磁學領域稱為“無路的荒原”,為自己定下了對這個領域進行全面研究的任務,企圖理清這種混亂狀態;事實上,柏林科學院的懸賞征答題就是亥姆霍茲擬訂的。受其影響,赫茲深入研究了電磁理論。他決心進行科學院懸賞征答的實驗。不過由于其他工作,這件事一擱就是幾年。
赫茲確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是在1887~1888年完成的。他所用的電磁波發生器和檢測器如圖赫茲試驗示意圖所示。左邊是發生器,由兩個距離很近的小銅球各自通過長30
cm的銅棒與一個大銅球連接而成。兩個大銅球相當于電容器的兩塊極板,它們之間有電容,銅棒有電感。把感應圈的輸出接到兩個小銅球上,對電容充電。到一定電壓時,兩個小銅球之間產生火花短路,發生器就成為一個LC回路,電容上的電荷通過火花放電,產生頻率很高(因為回路的電感、電容很小)的振蕩。由于電容器的形狀,電場彌漫在整個空間,產生向外傳播的電磁波。右邊是檢測器,由一根銅線彎成圓形(赫茲采用的半徑是35
cm),兩端焊接兩個銅球而成,二球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它也是一個振蕩回路,兩球間的電容就是回路的電容,回路的固有頻率由其電感和電容決定。為了檢測時效果顯著,把檢測器調到與發生器諧振。這樣,當電磁波到達時,檢測器的圓形銅線上感生出電動勢,回路內產生強迫振蕩,由于諧振,檢測器內回路產生強烈的振蕩,這時,火花隙中會出現火花,就可檢驗電磁波的存在。
赫茲還通過把檢測器移到不同的位置,測出電磁波的波長為66
cm,這是光波波長的106倍。根據波長和計算出的振蕩頻率,可算出波速等于光速。

|
赫茲試驗示意圖 |
后來赫茲還實現了波的反射,驗證了反射定律;并使原始波與反射波疊加產生了駐波,從而確證發生了干涉。赫茲還讓電磁波通過瀝青棱柱發生折射;通過帶孔的屏蔽觀察到衍射;通過平行的導線柵網產生偏振;還用柱面金屬屏使電磁波聚焦。這些實驗結果表明電磁波的性質與光波相同。這樣,赫茲就從實驗上證明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電磁理論開始被眾多科學家所接受。到19世紀末,麥克斯韋理論在電磁學中已占統治地位。
赫茲在電磁波實驗中還順便發現了光電效應。1887年,他發現當檢測器振子的兩極受到發射振子的火花光線照射時,檢測器的火花會有所加強。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是由于紫外線的照射,紫外線會從負電極上打出帶負電的粒子。他將此事寫成論文發表,但沒有進一步研究。
1894年,赫茲死于牙病引起的血毒癥,去世時還不到37歲。為了紀念赫茲,他的名字被用作頻率單位的名稱。
赫茲不但是一個優秀的實驗物理學家,而且有很好的理論素養。他于1884年在電磁理論中引進了矢量勢A,并且于1890年把麥克斯韋方程組從其原來的形式(共8個方程,其中6個矢量方程)改寫為簡化的對稱形式,只包括四個矢量方程,沿用至今。他的體系嚴整明快,加速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流傳。他還寫了一本《力學原理(用新形式表述)》,在他身后出版,這本書不僅對前人的成果進行了再表述,還包括了他自己的某些新思想。
雖然赫茲青年時代學過工程,做電磁波實驗時又是在工科大學任教授,但他追求的是對自然基本法則的理解,對電磁波的實際應用并不關心。發現電磁波后,他轉而深入研究麥克斯韋理論和力學基本原理。加以他英年早逝,因此赫茲本人并沒有考慮過用電磁波傳遞信息的可能性。但是,缺口已經打開,條件已經成熟,赫茲已經替馬可尼、波波夫等搭好了舞臺,無線電的發明乃是歷史的必然。許多人投身于電磁波應用的研究,在赫茲去世后一兩年內就拿出了具體成果,并且一發而不可收,無線電電子學在整個20世紀內高速發展,造就了今天的信息時代。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