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路――舍我其誰
1970年激光器和低損耗光纖這兩項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光纖通信開始從理想變成可能,這立即引起了各國電信科技人員的重視,他們競相進行研究和實驗。1974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發明了低損耗光纖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積法),使光纖損耗降低到1分貝/公里;1977年,貝爾研究所和日本電報電話公司幾乎同時研制成功壽命達100萬小時(實用中10年左右)的半導體激光器,從而有了真正實用的激光器。1977年,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為45Mb/s。
進入實用階段以后,光纖通信的應用發展極為迅速,應用的光纖通信系統已經多次更新換代。70年代的光纖通信系統主要是用多模光纖,應用光纖的短波長(850納米)波段,(1納米=1000兆分之一米,即米)。80年代以后逐漸改用長波長(1310納米),光纖逐漸采用單模光纖,到90年代初,通信容量擴大了50倍,達到2.5Gb/s。進入90年代以后,傳輸波長又從1310納米轉向更長的1550納米波長,并且開始使用光纖放大器、波分復用(WDM)技術等新技術。通信容量和中繼距離繼續成倍增長。廣泛地應用于市內電話中繼和長途通信干線,成為通信線路的骨干。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