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信博物館 >
接入網 > 百家爭鳴,各領風騷 >
無線接入技術
Q/W混合接入
光纖接入至最終用戶自從光纖通信發明以來一直是電信運營者為之努力的目標之一,但是受到時間、資金投入過大的種種限制,實現起來非常困難,盡管類似的FTTA、FTTR等變通方案極具吸引力。如果將光纖寬帶特性等優點和無線接入的靈活、快捷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網絡將是目前最有吸引力的接入網。基于這種思想,業內提出了FTTA的O/W混合接入的幾種方案,典型的有1)CS(中心站)和BS基帶光傳輸,BS到用戶無線傳輸;2)中頻傳送--CS(中心站)和BS間IF先傳輸;3)射頻傳輸--CS(中心站)和BS間RF光傳輸。方案1的基帶傳輸要求BS完成最終一跳(BS至用戶)的一系列無線傳輸所必備的功能,如編碼、檢錯糾錯、調制解調、上變頻至中頻IF及RF,過濾波大等等,復雜度和移動網的基站相當,所以不是首選。方案2和3主要是簡化了基站的組成,相對方案2來說方案3主體工作在毫米光波段,直接的功率放大和低噪聲放大對光電器件的要求較高,實施起來要依靠光器件的發展。相對來說方案2目前實現方便些,其中的基站只需要完成光信號的IF信號收發、上下IF和RF變換、下行鏈路的功率放大和上行鏈路的低噪聲放大。其他的調制、控制功能如數字段的終結、復用/分插、無線信道共享、接入管理、路由尋址等等都可留到CS處理。也就是BS只負責放大、RF/IF變換、AGC和E/O變換等功能,復雜度大降,BS的成本隨之劇降,甚至BS的安裝維護也得以簡化,體積縮小的室外型的BS可以簡單地安裝在天線柱桿上。
通常考慮最終一跳(BS至用戶)時為了提供寬帶業務,多用微波(MW)頻段如10GHz實現,小區覆蓋半徑300m至2km(在城市區域接入段恰恰是這一距離難以解決)。上行鏈路時基站BS接收頻分復用的MW信號,并調制成SCM(Sub-Carrier Multiplexed)的光信號,通過光纜傳至CS,完成SCM信號至電信號的轉換,完成解復用,指配信號到信道等功能。下行流程同理。這樣如果每載波寬為20-150MHz,利用有較優頻譜利用率的QPSK或22nQAM調制,系統也以支持155-622Mbit/s的寬帶接入。
方案2不但簡化了BS,而且因為眾多BS的業務傳至CS集中處理,易于在CS通過提高電路集成度降低成本,也提高了管理的綜合性,所以實際上也簡化了CS。此外方案2在BS和CS之間透明傳輸無線信號,為無線接口上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多種制式CDMA、DECT、WATM等的無線接口均能在此實現。這種FTTA方式可以有效利用普遍現存的閉路電視網和 HFC系統的部分終端設備和光纜,所以建網的成本可以一降再降,速度更快。目前這種O/W混合接入網和HFC等網絡交融的研究在飛速發展中。
O/W混合接入網的方案 2優點眾多,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要表現在無線鏈路的惡劣條件導致的無線信號噪聲和衰落,在BS的IF光放大和傳輸中,會進一步放大和惡化,并且和光器件的非線性失真、門限等負面作用相互疊加,導致到CS的信號不對用。而在BS沒有糾錯重發機制保證接入,進一步導致接入時延加長和其他一系列的性能問題。目前只能通過提高光電器件,包括光纜的性能來解決。可以預見光電電子技術的發展會使方案2、3更具有廣闊的前景。
[上一頁]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