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944年7月,由于塞班島被占領,日本本土進入了B—29轟炸機的飛行范圍之內。隨著戰爭狀況的變化,日本軍隊越發加緊研制原子彈。繼陸軍之后,海軍也想研制原子彈,并委托京都大學荒勝文策領導的研究室研制。 著手進行鈾的分離實驗,表明我國研制原子彈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但直到1945年初,所進行的多次鈾的分離實驗,都以失敗告終。 這些失敗激怒了軍部領導。研究人員中有人開始對研究原子彈表示懷疑。對此,我予以抨擊。我說,只要身著軍裝,我就是一名軍人,就必須考慮軍部的意向。此后,我在大版大學菊池正士領導的研究所安裝了三個獨自設計的分離筒。 海軍方面委托的京都大學荒勝領導的研究所好像還未來得及安裝分離筒,結果在二次大戰中沒有取得研究進展。 仁科領導的研究所的實驗遲遲未有結果。正要進行實驗時遭到空襲,供電和供水完全中斷,實際無法進行。49號樓因空襲而燒毀,六氰化鈾和分離筒都化為灰燼。 1945年8月6 日,是改變命運的一天,美軍在廣島投擲原子彈,那顆原子彈用的是鈾235,接著,美軍又在長崎投擲了原子彈,用的是钚239。在這之后,我終于接到了命令:“調查廣島和長崎的情況。已經準備好飛機,廣島有仁科博士。”12日下午,我離開了航空本部。我們沒有料到兩天后就迎來了戰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