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核計劃夭折原因
德國核計劃的夭折,海森堡本人在戰后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在1942年以后,德國的短期軍事研究的影響;二是原子核研究超過了德國科學技術研究的能力。
美國的檢查德國核研究的特遣隊——阿爾索斯特遣隊之科學顧問高德斯密特則認為有四個原因:其一,德國物理學家驕傲自滿;其二,納粹對純科學研究的損害;其三,納粹對科學組織的嚴密控制;其四,過分地依賴于“大物理學家”。
多數的研究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納粹反對現代科學,特別是抽象科學,使得核物理研究失去了基礎。當現代物理學的一些概念與傳統的經典物理學發生沖突時,德國物理學界中的保守勢力和親納粹分子,無形中接受和應用了納粹的理論宣傳,而將這種學術上的爭論歸并為政治和民族觀念上的沖突。他們從20年代起就致力于所謂“日耳曼物理學”的研究和分類,企圖為經典物理學找到“日耳曼血統”的原因來。他們攻擊相對論為“猶太人的詭計”,宣稱量子力學是“徒勞的形式主義”。他們不斷地晉見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德國的高級領導人,并在納粹主管的報紙和刊物上發表文章,攻擊愛因斯坦、普朗克、索末菲等,企圖將自己的“日耳曼物理學”強加于德國社會。反對現代物理學的運動不僅損害了德國的物理教學和研究,也阻礙了包括軍事當局在內的很多人對原子核能的認識和興趣。
納粹對猶太科學家的迫害導致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大量優秀科學家的逃離。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一些重要研究所的所長大部分離職,這一年共有20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辭職,其中包括11位物理學家。在戰爭前夕,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他們的職務,這些職務大多數又落在了不學無術的納粹分子手里。納粹在青年學生中的煽動和征兵,還使得德國的核研究失去了一批年輕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對于像原子彈這樣大規模和復雜的科學研究,一支充滿活力的研究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但德國缺少這樣的隊伍。
納粹對核研究的組織是混亂和不得力的。希特勒將科學研究和人的“品德”對立起來,他強調:“德國教育需要的是個人為團體的犧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學助長起來的物質利己主義。”盡管德國郵電部長在1940年就給希特勒講過原子彈,施皮爾在1942年又給他匯報過,但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記載過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曾采取行動的文件。只是在戰爭快要結束時,他才以宣傳為目的談起“德國的原子彈”。熱衷于立竿見影的領導德國空軍研究的戈林元帥對核研究也沒有真正的興趣。長期存在著的教育部與供應部的矛盾,嚴重地影響了核研究的正常進行。軍方沒有高級人員專門負責材料供應等問題,科技人員又苦于得不到優先權。
海森堡的決定
德國混亂的科研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