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短視
按道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原子能科學研究開始得較早,技術力量雄厚,基礎好,是個很有發展條件的發達工業國。在德國,有活躍的物理研究中心,也有良好的學術思想傳統,因此能夠在德國首次發現鈾核裂變現象不是偶然的。但是,當權派尤其是希特勒的政治歇斯底里,他們陶醉于權力及軍事,不可能認識到科學在他們實際工作中的意義,因此德國的科學研究一直沒有得到國家的應有重視和支持,科研機構由私人團體主辦。直到大戰爆發后,德國成立了特殊的研究小組,才考慮到原子能的軍事應用問題,并改由軍械部領導。
盡管德國的“鈾計劃”比英法及中立的美國進展快。但由于法西斯戰爭的非正義性,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企圖速戰速決的“閃電戰”,使他的戰爭計劃一開始就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上。
其實,德國的郵電部長倒是頗有見地,他召集了一批物理學家,企圖為研究原子彈作準備,并在一次宴會上向希特勒作了匯報。不料,希特勒突然走到大廳中央,指手劃腳地說:“女士們,先生們,正當我們圣戰進人關鍵時刻,我們的郵電部長卻來提供這場戰爭的靈丹妙藥,他說可以制造一種威力巨大的炸彈,一顆炸彈可以毀滅一座城市。”接著是一陣狂笑。
因此,1942年希特勒頒布了一道命令:“任何新提出的新武器計劃方案,如果不能保證在六個星期內制造出來并用于戰場,那么這種計劃就不能進行。”這當然是決策失誤,但是決策要由參謀或顧問提供的情況來確定的,因此德國未能造出原子彈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法西斯趕走科學家
失道寡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