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介入政治軍事
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后,德國的海森堡等立即提出了關于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設想,使人們對原子核結構的認識有了飛躍的發展。
1934年,法國的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人造同位素在實驗室中第一次產生。意大利人費米領導的小組第一次用中子去轟擊各種元素靶子。當他們用中子轟擊鈾時,出現了意料不到的怪現象。直到1938年末,德國的哈恩及施特拉斯曼終于確定中子轟擊鈾后有中間質量的元素(例如鋇)產生,經過分析,幾名科學家幾乎同時確認了鈾裂變的現象。1939年,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完成了裂變時能放出多余中子的實驗,從而可以使鈾鏈式反應得以實現。因為每次鈾(指鈾-235)裂變要放出204兆電子伏的能量,這就是說1克鈾通過鏈式反應完全裂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燃燒 2 400 000克的煤。原子能的釋放終于在理論上得到確認。
計算表明,l千克的鈾-235分裂,如果不加控制,在只有 10-6秒的時間內,能以爆炸的形式放出 20 000噸梯恩梯(TNT)炸藥的能量,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威力無比的原子炸彈。
中子在這里起著獨特的作用。
現代世界史的發展與科學史的進程幾乎是互相引證,互為補充的。
20世紀30年代,德國希特勒與美國羅斯福差不多同中子一起上臺,由中子引起的原子彈所依賴的鈾裂變的發現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表面上,這些似乎都是一種巧合。其實這是歷史的辯證法。一定的政治經濟形態反映了一定的生產方式,只有一定的生產力及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才會產生某種政治經濟關系。而這種關系內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激化,正是孕育戰爭的根源。因此,他們的同時出現,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
從17世紀開始,科學是拒絕政治干預的,科學家本人也不介入政治問題的爭論。他們甚至發出過警告:“不要叫強力和它的騎士們進入你們的工場,因為這些人會濫用神圣的秘密來作惡,并把它用來為暴力服務。”如果在生產力還十分原始或低下的時代尚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么自從19世紀諾貝爾發明新炸藥以來,20世紀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水下的潛艇投入戰爭以后,科學已經難以保持自己的貞操,科學家也不再能守住自身的清高和純潔?茖W之卷入罪與罰的戰爭逐漸達到了如膠似漆的地步,幾乎是每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會被戰爭手段的升級所立即采納。因此,核能在這個充滿危機的時代出現,將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軍火生產,就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了。
法西斯趕走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