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存在的問題
目前核能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資源利用率低。工業應用的是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雖其發電成本低于煤電,但它以鈾-235為燃料,天然鈾中占99.3%的鈾-238無法利用。
(2)燃燒后的乏燃料中除鈾-235及钚-239外,剩余的高放射性廢液含大量“少數錒系核素”(MA)及“裂變產物核素”(FP),其中有一些半衰期長達百萬年以上,成為危害生物圈的潛在因素,其最終處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
(3)反應堆是臨界系數大于l的無外源自持系統,其安全問題尚需不斷監控及改進。
(4)核不擴散要求的約束,即核電站反應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這4個問題中,以前兩者更具實際意義。
利用快中子增殖堆可以使天然鈾中的鈾-238轉化為钚-239,成為裂變燃料。用钚-239或鈾-235裝料啟動運行數十年后,此系統可以靠鈾-238達到“自持”,鈾資源利用率可提高60~70倍。這雖然有利于資源的利用,但另3個問題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而且快中子增殖堆的初始裝料要以從熱中子反應堆乏燃料中提取的大量工業钚庫存為依托,如熱堆電站未發展到相當的裝機容量,快堆是不可能具工業應用規模的,而此時高放射性廢液的庫存已極大。對高放射性廢液的處置方法,目前是將其固化,經包裝后埋入穩定的巖層中。這種“后處理一固化一深埋”的處置方式雖然可行,但從長遠看它未解決泄入生物圈的問題。
因此,理想的核系統應是以天然鈾(或貧化鈾)作為反應堆的基本裝料,并使它所產生的放射性廢物在系統中被嬗變為短壽命(半衰期為幾十年)或穩定的核素。使系統輸出的廢料是短壽命低放射性廢物。這就是目前世界核科技界大力研究的充分利用鈾資源且放射性“潔凈”的核能系統。這一系統的物理及放射化學基礎在于:
(1)利用中子核反應使不可裂變的核轉化為可裂變核,并在系統中形成一個穩定的可裂變核供應儲備。
(2)利用化學分離流程,提取高放射性廢液中的MA及FP,回送到系統中,在一定條件下,MA成為附加的能量供應資源,而FP則吸收中子而嬗變成為穩定核或短壽命核,即所謂的分離-嬗變(P—T)法。
道路曲折,目標明確
“潔凈”核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