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觀點復活
古代對物質結構奧秘的探索,只能靠想象,靠思考。那時自然科學還沒有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原子只是哲學上的猜想,沒有條件靠精密的實驗加以證實。盡管原子說是一種很深刻的見解,但終究還是沒有科學論證的一種猜測。至于一種物質能否轉變為另一種物質,在那時候,科學技術水平還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物質的內幕在理論上沒有揭開,所以只不過是想象而已。
原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原子是不是構成物質大廈的“基本磚石”呢?一種原子是否能轉變成另一種原子呢?人類為探索這些問題,走過了極其漫長的道路。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學說,在整個封建時代,沒有人去證實它。當時,化學為了適應封建主的特殊要求,走進了煉金術和煉丹術的泥坑,致力于尋求點石成金和長生不老的秘方。不僅如此,它還受到了封建的神學思想的束縛。當時,科學由古代社會的圖書館和科學院搬進了中世紀的教堂。于是,對“圣典”條文的研究代替了對自然的研究。從物質結構的爭論,轉移到另一種爭論,去爭論什么一個針尖里能住得下幾個天使,以及天使吃些什么東西等等。
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原子學說在長達二十個世紀的時期里竟為人們所遺忘。
一直到18世紀中葉,俄國人羅蒙諾索夫(1711~1765)才把原子觀點復活起來,1808年,英國人道爾頓又加以進一步的總結。這樣就結束了化學史上的愚昧的煉金時代,保證了化學向前健康的迅速發展。因此,化學中的新時代應該說是從原子論開始的。
這個時代的原子論的基本內容有如下幾點: (1) 物質是由最小的微粒——原子組成的。原子就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2) 同種的原子在重量、大小和其他性質上相同。 (3) 一切原子都處在不停地運動的狀態。
古希臘哲人的原子觀
原子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