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動物的特征
爬行動物是從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羊膜動物,它們由兩棲類中的迷齒類進化而來。由兩棲類過渡到爬行類這一變化發生在石炭紀,所跨過的關口肯定是以羊膜卵的產生為標志。除了產羊膜卵這一最為重要的特征以及與之相關的爬行動物發育過程不需要變態之外,爬行動物在骨骼結構上也表現出諸多與兩棲動物不同的特征。
爬行類頭骨比較高,不同于迷齒兩棲類那種通常的扁平形;頂骨以后的骨片有的變小,有的由頭骨的頂蓋部位移到了枕部,有的甚至完全消失。大多數爬行動物只有一個枕髁。
爬行動物的脊椎骨由一個大的椎側體和一個縮小成小楔狀的椎間體組成;比較進步的類型椎間體消失。原始的爬行類有兩塊薦椎骨,不同于兩棲類的一塊;而在許多進步的爬行動物當中,薦骨由好幾塊薦椎骨組成,有的類型增加到8塊之多。腸骨也隨著薦骨的擴大而擴大。原始的爬行類肋骨從頭部到骨盆之間是連續的,而且大致相似;但是進步的爬行動物肋骨通常有頸肋、胸肋和腹肋之分。
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和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是二疊紀早期的杯龍類。從這樣的基干出發,爬行類因其自身進化出來的繁殖方面的進步性而對當時的陸生環境異常適應,因此很快便爆發式的向各個進化方向分化開來。到了從三疊紀初至白堊紀末的中生代,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幾乎占領了地球上的所有陸地生態環境;并且,其中的一些類群還重新回到水域當中成為水域的霸主;還有一支爬行動物則飛上了天空。因此說,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
根據頭骨顳部的發育情況,即顳孔的發育與變化關系,可以將爬行類(綱)分成四個亞綱,即缺弓亞綱、單弓亞綱、闊弓亞綱和雙弓亞綱。

|
各種爬行動物的顳孔 |
那么,什么是顳孔呢?還是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杯龍類的頭骨。杯龍類的頭骨與迷齒類祖先相似,頂蓋均為堅實的結構,其上的開孔只有鼻孔、眼眶和松果孔。后來,隨著爬行動物的進化發展,眼眶后面的顱頂通常有附加的孔出現,這就是顳孔。顳孔的作用是容納強大的頜肌,因此,顳孔的有無、數目和位置決定了該動物的噬咬方式,也就間接地影響到動物的許多行為和生理特征。所以,以顳孔的發育與變化情況作為爬行類內部分類的重要依據是很科學的。
有些爬行動物,其眼眶之后的顱頂部分只有一個顳孔;另一些種類,在頭骨的側面有一個孔。還有一些爬行動物有兩個顳孔,一個在顱蓋的頂部,另一個在側面。上邊的孔,即上顳孔,以眶后骨及鱗骨為其腹界;而側顳孔以眶后骨和鱗骨為其背界。兩個顳孔并存時,則由眶后骨及鱗骨將其分隔開。爬行動物的四個亞綱就是根據顳孔的有無和變化關系劃分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再依據其它特征,爬行動物就可以被分為更細的一級級分類階元。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