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引發的戰爭
《漢書》記載了許多由蝗災引發的戰爭,例如,公元前130年秋天,蝗大發生而成災,皇帝便派4個大將掠奪南越。類似之載,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可謂“史不絕書”,觸目驚心。透過字里行間,我們仿佛看到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蝗蟲遮天蔽日之后,禾苗已空;民不聊生,饑荒四起,瘟疫流行,饑民四處逃難;統治者為了存活和維持自己的統治便派軍隊侵略掠奪其他小國的財富;于是便有了“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之戰爭。蝗吃禾、禾產糧、糧作食,民以食為天,蝗“食”人矣!這種由飛蝗引起的災難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多年的整治才宣告結束。
人們似乎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帝國主義劣強之間矛盾的激化,并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Franz Ferdinand在塞爾維亞被暗殺為導火索。但人們也許不知道這一行刺活動卻與一種昆蟲有關。美國昆蟲學家M.T.Smulyan(1920年)在昆蟲雜志Psych里用文學家的語言以“一種昆蟲和缺乏昆蟲知識——一個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為題向我們展示了大致的輪廓。他寫道:在塞爾維亞內地的一個村莊里有個小伙子發瘋般地愛上了同村的一位姑娘;姑娘養了一只漂亮的小鳥,她把這只鳥看得比生命都珍貴;正當她準備接受小伙子的愛的時候,一種寄生性昆蟲奪走了小鳥的生命;脆弱的姑娘深深為之悲傷,不久便也染病死去。此事使小伙子精神上受到很大挫折,他幾乎半瘋半狂地離開了村莊;不久便在塞爾維亞的另一個地方加入了一個極為愛國的革命組織。緊接著,他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奧地利的皇儲,從而導致了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周之內德、俄、法、英等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