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和滯育
昆蟲停滯生長發育實際上有兩種情況:一種為休眠,常常是由不良的環境條件直接引起的。隨著氣溫降低,昆蟲的體內便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體內脂肪和糖類等貯存物質的積累,水分含量的減少,呼吸緩慢,行為的改變等等。如果將不良條件消除,就可以恢復生長發育。如溫帶或寒溫帶地區到了秋冬季,氣溫下降,食物也漸缺少,一些昆蟲就進入了休眠狀態。有的昆蟲以特定的蟲態休眠,有些則任何蟲態均可休眠。如果把這類昆蟲飼養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再給以充足的食料,它們一年四季便都能進行繁殖。另一種情況為滯育,滯育常不是由不利環境條件直接引起,而是昆蟲本身已具有一定的遺傳穩定性,當昆蟲進入滯育后,即使給以最適條件,也不能馬上恢復生長發育。滯育一般有固定的蟲態。據研究,光周期的變化是引起滯育的主要因素,一般冬季滯育的昆蟲,均以短日照作為引起滯育的信息,通常光周期長于12-16小時,即可繼續發育而不滯育,這樣的昆蟲屬短日照滯育型。而一些在夏季進入滯育的昆蟲,則以長日照作為滯育的信息,一般光周期小于12小時,就可以繼續發育而不進入滯育,這樣的昆蟲屬長日照滯育型。另外還有一些昆蟲屬于中間型,當光周期過短或過長時均能引起滯育,僅在很窄的光周期范圍內才不滯育。昆蟲感受光周期的蟲態往往是滯育蟲態的前一蟲態,如以老熟幼蟲滯育的玉米螟,其臨界光照蟲態是第三、四齡幼蟲。如何解除滯育呢?很簡單,當昆蟲經過一段時間的滯育代謝后就可自動將滯育解除。實際上,光周期、溫度和濕度等是滯育的外在因素;而激素則是引起和解除滯育的內在因素。食物中的營養和含水量,也會影響昆蟲的滯育。同一種昆蟲,營養好就很少有滯育的個體出現,而營養條件差卻大部分會滯育。同時,同是一種食料,由于含水量不同,也影響著滯育現象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