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繁殖器官
雌成蟲的第八節和第九節生有產卵的構造,稱做產卵器。產卵器一般為管狀,由位于第八節上的第一產卵瓣及位于第九腹節上第二、第三產卵瓣組合而成,第三產卵瓣是產卵器的背面(背產卵瓣),第一產卵瓣是腹面(腹產卵瓣),第二產卵瓣在中間(內產卵瓣)。昆蟲的產卵器形態多種多樣(見右圖,取自王林瑤):蟋蟀的產卵器長矛狀;螽斯的產卵器像一把大刀;葉蜂的產卵器很象一把帶齒的鋸;一些蜂類的產卵器是細長的螯針,有的短小,特化成能注射毒液的螯刺,平時藏在體內,捕獲獵物時伸出螯刺寄主,或用來防御敵害,卵則從螯刺基部產出,如胡蜂,蜜蜂等;姬蜂的產卵器通常很長,甚至超過體長數倍,能夠很方便地將卵產在寄主體表或體內。并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有產卵器,如甲蟲、蝶、蛾、蠅等,產卵由腹部末端來執行,它們的腹部末端數節逐漸變得細長而相互套疊,產卵時可以伸得很長,將卵產在縫隙、物體表面或凹陷的地方。這種構造稱做偽產卵器。有翅亞綱中一些低等的種類,如蜉蝣,也沒有特化的產卵器,卵是通過兩條側輸卵管在第7節腹板后的膜上形成的一對產卵孔產出的。產卵器的形狀、構造及有無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昆蟲產卵的方式和習性,比如具有錐狀產卵器的蝗蟲和矛狀產卵器的蟋蟀是在土中產卵的,而沒有特化的產卵器的昆蟲就只能把卵產在物體表面或淺層縫隙中。蟬、葉蟬等具有針狀的產卵器,它們和具有鋸狀產卵器的葉蜂、樹蜂一樣總是將卵產在植物組織中,而寄生性的蜂類常用外露的針狀產卵器來將卵產在寄主的體內或體表。
雄蟲的外生殖器稱做交配器,是用來交尾的構造。交配器主要包括陽具和抱握器兩部分。陽具將精子送入雌蟲體中,抱握器在交配時負責握持雌蟲的身體,使之處于合適的體位。陽具一般為錐狀或管構造,包括陽莖基和陽莖,陽莖端部為射精管的開口處。交配時,在肌肉活動和血液的壓力下,陽莖伸出體外,直至深插至雌體的交配囊內將精子輸入交配囊。抱握器多來源于第九腹節的附肢,形狀變化很大。無論陽具還是抱握器在不同類群中均呈現出不同變化,如直翅目、蜚蠊目、螳螂目昆蟲,它們的雄性外生殖器只有陽具及其衍生構造,沒有抱握器,而同翅目昆蟲除了具有發達的陽具外,還有輔助交配器,其中包括抱握器。不同種昆蟲的外生殖器形態差異很大,以此來實現種間隔離,保證只有同種個體才能交配。因此,雄性外生殖器的構造在昆蟲分類中很重要,特別是近緣種類的鑒定,離開雄性外生殖器幾乎無法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