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葉劍英元帥寫詩道:
四十年前橡膠園,將來發展大無邊。
橡膠好比人中腳,結合機床齊向前。
 |
橡膠林 |
1951年11月-1953年4月,葉劍英元帥、王震將軍先后親自領導建立中國“華南墾殖局”和“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頂住帝國主義的嚴密封鎖,在我國熱帶北緣地區開發和研究巴西橡膠樹,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個師轉業到海南島和廣東雷州半島,解甲歸田,鑄劍為犁,浴血奮戰,大規模墾荒植膠。
1958年4月,何康率領“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專家及其家屬,從廣州遷至海南儋縣寶島新村,建立華南熱帶作物科學院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簡稱熱作兩院),揭開了新中國橡膠研究的新篇章。
后來,海南省建成中國第一個橡膠基地,共建有近40萬公頃橡膠園,年產干膠25萬多噸。至1997年,海南省累計生產干膠300多萬噸,為國家替代進口節約外匯40多億美元!
1951年9月,國務院決定在云南建立我國第二個橡膠基地,對云南省西雙版納等地開始了橡膠宜林地的勘察工作。
1951年-1952年,新中國農業部林業公司司長何康和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騎馬考察云南,提出發展我國橡膠業的大膽設想和可行性方案,周恩來總理和陳云副總理親自聽取何康匯報,果斷地拍板決策。
1952年,中央發出指示,開辟云南橡膠墾殖區。1953年2月建立云南墾殖局,由原西南農業部副部長屈健出任局長。
1953年初,中蘇專家聯合考察云南橡膠宜林地結束,在最佳宜林地的論證會上,蘇聯和中國的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德宏州是最佳的橡膠種植區,但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堅持真理,據理力爭,力排眾議,認為西雙版納才是最佳的橡膠種植區。多年以后,事實證明蔡老的觀點是正確的。
1955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13軍37師、39師和軍直單位的1697名官兵轉業,并攜帶部分輕武器,在勐海縣建立了西雙版納最早的國營橡膠農場--黎明農場。
1956年3月、12月和1957年1月,在葉劍英元帥的部署下,華南墾殖區的大批干部和技術工人抽調到云南邊疆,隨后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國營橡膠農場建設工作,先后共建立了10個縣級國營橡膠農場。
1987年,西雙版納州的民營橡膠有了較大的發展,總面積達40.4萬畝。
1994年,西雙版納州墾區橡膠單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當年共76萬畝橡膠林開割,總產干膠76624.5噸,平均畝產突破110公斤大關,達到113.16公斤,與世界干膠畝產量最高國——赤道非洲的科特迪瓦并駕齊驅。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墾區橡膠有了較大的發展,至1999年,全州橡膠園面積達214.77萬畝,年產干膠達13.5783萬噸,不愧為中國的第二個橡膠基地。
1981年2月8日至4月16日,包括我國專家鄭學勤在內的世界上11個國家的橡膠專家的橡膠專家組成探險隊,考察巴西亞馬遜河腹地,采集高產橡膠芽條和種子,這是一次人類為發展橡膠事業,在100年后重返亞馬遜原始森林的壯舉。
1982年,我國北緯8-24度地區大面積植膠成功,獲國家創造發明一等獎;
1986年,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制成功的膠茶人工群落混農林模式在我國熱區大面積推廣,并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此混農林模式是科研人員在對熱帶雨林植物群落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采用喬木橡膠和灌木大葉茶,這兩種習性有較大差異的經濟植物組成較協調的人工群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群落生產力,降低了橡膠寒害、風害,減少了茶葉的主要害蟲(小綠葉蟬)的危害,降低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群落小氣候,增強了群落穩定性。
1987年3月何康、黃宗道等主編的《熱帶北緣橡膠樹栽培》出版,中國在橡膠的組織培養等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進入新世紀以來,整個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人類與橡膠的關系更是日益密切,甚至“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橡膠,這大自然的綠色精靈;橡膠,這人類的綠色神話。整個人類將以無比崇敬的心情記住它白色乳汁里流淌的傳奇故事;以無比感激的心情記住它對人類的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橡膠樹為大戟科多年生喬木,是一種典型的熱帶雨林樹種,因其每一小根葉柄上總是著生三個葉片,所以又有三葉橡膠樹之稱。原產于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南緯0-5度7000萬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和熱帶雨林中。其生態習性:喜高溫、高濕、靜風。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橡膠收割!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