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兩項基本國策
──自然遺產泛指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人類文化歷史遺產、遺跡及其維系環境。
──為什么我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
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甚至生死存亡。
2)
保護自然遺產和堅持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需要。道德和倫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除社會、人際道德和倫理外,也包括自然道德和倫理。
──違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表現和問題根源:
1.
表現:亂砍濫伐、亂捕濫獵,以破壞或毀滅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人口劇增、全球氣候變化、大氣和水資源污染(酸雨、粉塵、農藥等)、水資源匱乏、臭氧層破壞、資源過渡消耗、自然遺產的加速滅絕(動植物物種、森林植被類型、各種生態系統類型、歷史自然景觀和古代人文景觀等)、水土流失加劇、沙漠擴大、農林作物品種單一化所帶來的病蟲害猖獗等。
2.
根源:上述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行為。如人口急劇膨脹,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在資源的耗竭越來越嚴重的同時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數量也越來越多,造成人口與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愈演愈烈;在經濟建設中,一味追求發展及其速度,忽視了經濟發展與資源量和資源再生能力相協調;只顧及自身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顧子孫后代的利益。
--持續發展論要點:
1)
滿足人類需求,特別是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
2)
持續發展的實質在于維護經濟增長的生態潛力,維護自然界能夠長期提供的資源和環境條件,保障經濟增長和人類福利有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基礎。發展觀是持續發展論的核心思想:a)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變革,既要珍惜自然環境的價值,也決不認為原始環境就是人類生存的理想狀態。強調要維護環境演化的能力,保護基因、物種、生態環境以及景觀的多樣性,即維護人類生態演化的環境支撐系統和物質體系,而不是要人類回到原始狀態。b)可持續發展尊重增長與提高的價值。包括促進生物初級生產力、環境容量、經濟總量、人均占有經濟量的增長,人均生態位的擴大和增值、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態質量的提高等;但不把發展簡單歸結為增長,提高資源利用量、利用水平、利用率、利用空間、利用范圍,是同時追求的目標,既反對和避免以犧牲大多數人利益為代價,也反對和避免以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繁榮。c)可持續發展重視社會進步,主要指科技進步、經濟進步。特別重視
產業、資源、消費、市場和環境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協調;認為只有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才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只有對環境破壞加以科學的整治,人類的生態環境才能被引導到自然演化與人類生態系統優化相統一的軌道上來。但持續發展論反對一切造成環境破壞的技術發明和“進步”,如戰爭技術、破壞臭氧層技術等,也反對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濫用,如先進的狩獵工具、捕魚技術等,強調人類自身的不斷完善、進化,對更高層次的理想目標的追求。
3)
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的根本區別在于如何發展,從本質上講,傳統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放縱的發展。而可持續發展是自覺的發展,理智的發展,強調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即包括自然的持續性、經濟的持續性和社會的持續性,這就需要有全局觀念,打破部門和專業的條塊分割,打破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發展與環境問題上的各種牢固界線,號召全人類團結一直,共同解決發展與環境的問題。傳統發展以追求最大的利潤或利益為取向,持續發展則強調自覺的調控,包括自我約束和節制;保護自然環境的生產潛力和功能,維持其自然秩序;既承認人類對環境的利用和享受權利,又承認人類對環境保護、對后人需求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保障同代人之間、不同代人之間在資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強調地球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整體性。
──自然遺產保護的倫理學基礎:
1)
尊重生命形式的固有價值:所有生命形式都有其特殊的或內在的價值,這一價值與該物種是否對人類有直接的利益無關,都應受到關注。
2)
人類是自然界進化過程中的產物之一,她不能脫離其他生命形式而單獨存在。人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一體性聯系,是共同進化的產物,一樣受生態學規律的制約;人類社會、文化和活動應建立在對大自然深切關注的基礎上和和諧相處的觀念和認識上,人類有義務保護一切生命物種的生存,并將人類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的水平。
3)
未來發展的倫理學:從自然獲得持續利益依賴于對基本生命過程和生命支持系統的維持,依賴于生命形式的多樣性,終止進化的途徑和減少進一步演化的潛力是錯誤的。
4)
子孫后代倫理學:減少子孫后代利用自然遺產作為提高生活物質基礎的潛在能力是錯誤的,如果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發展一種與后代休戚與共的感覺,并準備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去換取后代的利益;必須發展一種合理使用物質資源的道德,并且應導致產生一種與正在到來的匱乏時代相適應的節約生活方式,將非再生資源的消耗限制在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水平上,并保證再生資源得到維護,保持其持續生產能力。
5)
人類必須對自身和地球生命履行應盡的義務,其基礎是同自然協調發展,促進自然和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繁榮,而不是征服自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