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性和地域性
我國地處亞歐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幅員廣闊、地勢起伏,有四季長青的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有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地形復雜,距海遠近差異很大。各地的氣候特點、生產情況不同;,影響各地區的主要天氣系統和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因此天氣諺語有明顯的地區性,有的適用地區較大,有的是在這一地區能用的諺語到另一地區就不一定能用。舉幾個長期天氣變化的諺語為例:在黃河流域一些地方有“冬寒夏旱“或“冬寒井底干”的諺語,而長江中下游則是“三九不穿靴三伏踏破車”。在長江流域是“夏至東南風必定收洼坑”,即“夏至”東風預示著將要伏旱;而在黃河流域則是“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預示雨季快要開始了。在我國東部地區流傳有“十月三場霧,黃牛水上洑”,是說來年要澇;而在西北地區則是“十月霧曬死來年兔(或曬死秦川兔)”,是說來年要旱。因此在使用天氣諺語時要考慮到諺語的地區性,應盡量就地收集、驗證和使用。
許多天氣諺語還有明顯的時間性,諺語指出的關系往往不是所有時期都適用的。例如延安氣象臺由“春風百日雨”等反映韻律關系的天氣諺語統計了全年各月的冷空氣活動對應以后間隔99—101天有降水和間隔179—181天有降水的韻律關系,結果表明:對于延安100天的韻律關系最好的是3,4,5月,關系均達到85%以上;2,6月次之,其它各月較差。180天的韻律關系以冬季11,12月和1月最好,關系均在80%以上,2,3月次之,其它月份較差。所以應該注意諺語的時間性。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