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
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對天氣的變化進行觀測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于氣象的記述。春秋戰國時期荀況在“天論”中指出“天行有常”,說明了天氣氣候的變化是有客觀規律的,而且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強調人要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東漢時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指出“春濕、夏暑、秋涼、冬寒,人君無事,四時自然”;在《論衡·變動篇》中引用了天氣諺語“故天且雨,螻蟻徙,蚯蚓出,琴弦緩,痼疾發”,意思是天要下雨就會有螞蟻搬家,蚯蚓出洞,琴弦變松,人體的一些老毛病發作等現象出現。北魏賈思朗在《齊民要術》中也敘述有天氣諺語“天氣新晴,是夜必霜”等。唐詩中也有引用諺語的,如“朝霞晴做雨”就一語道破了朝霞和降雨的關系;杜甫詩中也有“布谷催春種”這種關于長期天氣變化的諺語,布谷鳥叫以后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影響了。而且有人把關于降雨的天氣諺語匯編成“相雨書”。宋代沈括著的《夢溪筆談》也引用有天氣諺語。明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中引用了許多天氣諺語,如關于長期天氣變化的“行得春風有夏雨”,“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重陽無雨一冬晴”等等,也有關于“舶棹風”和“伏旱”關系的諺語,“梅雨過風彌日,是日舶棹初回,諺云,舶棹風云起,旱魃空歡喜,仰面看青天,頭巾落在麻圻里”;舶棹風即我國東南沿海的信風,此時梅雨已過,雖然有送舶棹初回的東風,卻不會有什么大雨,只是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下“仰面看青天”的伏旱了。徐光啟也在著名的《農政全書》中記載了天氣諺語,也有用物侯作長期天氣展望的,如“藕花謂之水花魁,開在夏至前主水”,是說荷花開在夏至前(偏早)預示未來雨水偏多。還有些古書,比如《月令廣義》、《風土記》、《田家志》、《樂清縣志》、《卜歲恒言》、《農侯雜占》等也記載了一些天氣諺語,但是這些有文字記載的諺語只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天氣諺語只是在民間流傳,因此將他們搜集起來,加以整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