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三大酸雨區之一
本世紀以來,全世界的酸雨污染范圍日益擴大。原只發生在北美和歐洲工業發達國家的酸雨,逐漸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擴展,如印度、東南亞、中國等。同時酸雨的酸度也在逐漸增加。據歐洲大氣化學監測網近20年連續監測的結果表明,歐洲雨水的酸度增加了10%,瑞典、丹麥、波蘭、德國、加拿大等國的酸雨pH多為4.0-4.5,美國已有15個州的酸雨pH在4.8以下。
我國是個燃煤大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1980年全國煤炭消耗量還不過6億噸,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到1995年已達12.8億噸,15年間增加了一倍還多。隨著耗煤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斷增長。80年代,我國酸雨主要還只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黔和兩廣地區,酸雨面積170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頻率高達90%,基本上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
1999年6月26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家華在作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報告中說,我國酸雨正呈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酸雨區面積擴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見的。1998年,全國一半以上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酸雨在我國幾乎呈燎原之勢,覆蓋面積已占國土面積30%以上。因酸雨造成的年總損失為130億元。其實,北方城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不比南方少,只是因為北方土壤呈堿性,大氣中塵沙又多,雨滴在經過大氣層時得到了中和。每當降雨時間較長,堿性塵沙被沖刷到地面上以后,雨水也會呈酸性。我國南方酸雨以冬春季節出現頻率較高,夏秋季節相對較低。這是因為冬春季常有準靜止鋒天氣,低空鋒面是一個穩定層結,鋒面以下積聚的大氣污染物常不能向上擴散,濃度逐漸增大;而夏秋季節多雷雨臺風,空氣上下對流十分旺盛,大氣污染物易于擴散稀釋,因而雨水酸度降低。我國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雨水中硫酸和硝酸的比值很大,是美國和德國的6-7倍。硫酸主要是工業燒煤所造成,硝酸主要是汽車尾氣所排出。但隨著我國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大城市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值也在明顯下降。有趣的是,在重慶,廣州、南京、上海和廣東韶關等許多地方百米以上的高塔或幾百米高的山頂上,觀測到的雨水酸度竟然比當地地面雨水還高(pH值平均偏高0.2)。這說明近地面層中氣溶膠(包括大氣污染微粒)對下降中的雨滴的酸度總的來說還是起了中和降低的作用。所以,酸雨形成主要不是雨滴在降落過程中溶進了大氣污染物而變酸的。而恰恰相反,高空才是酸雨的形成場所。因為地面排放的致酸物質通過近地面層中堿性粒子略為中和以后,擴散到高空,在高空形成了大范圍的致酸區。這就是說,我國酸雨的形成機制不是局地性的,而是整個區域性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酸雨的治理對策應該是控制整個地區內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這稱為“總排放量控制原則”。過去常采用的建高煙囪的辦法,只能減輕局地少數地點的地面污染強度,而無助于解決區域性的整體污染強度。1998年1月國務院批準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我國《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劃分方案》就是為了從整體上控制我國的酸雨危害。兩控區劃分的標準和兩控區分階段達到的目標這些具體內容我們這里就不多介紹了。《劃分方案》所劃定的我國兩控區面積雖只占國土總面積的11.4%,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卻占全國的近60%,是全國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最嚴重、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多的地區。因此如能控制住兩控區的二氧化硫排放,基本上就可以扼制住全國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不斷惡化的趨勢。
世界上另兩個酸雨區是以德、法、英等國為中心,波及大半個歐洲的北歐酸雨區和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北美酸雨區。這兩個酸雨區的總面積大約1000多萬平方公里,降水的pH值小于0.5,有的甚至小于0.4。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