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天空與小試驗
在晴朗無云的日子里,若有人問你,天空是什么顏色?你一定會肯定地回答:天空是蔚藍色的。宇宙飛船上的宇航員可以看到地球殼體外籠罩著蔚藍色的大氣層,我們也可在晴朗日子里站在曠野中看到蔚藍的天空,而且天氣越晴朗,天空的藍色越顯得澄澈。天空為什么呈蔚藍色呢?
有人猜想,天空中含有一種藍色的氣體,或者大氣本身就是藍色的。事實究竟怎樣?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用一根大約三尺長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兩口各用玻璃板封閉起來。太陽光柱可由兩端通過此管。先把管中的空氣完全抽出,然后把空氣、鹽酸以及丁烷基亞硝酸鹽蒸汽的混合物再灌進去。在數分鐘內就起化學反應,產生出微細而均一的質點,浮懸在這混合氣體之內。當太陽光線通過此管時,起初這些質點還少,我們看到管中先有暗的深青色。然后因為化學作用繼續進行,質點的數量增加,光中的顏色也跟著愈變愈鮮明,藍色光輝愈變愈濃。平時,我們也能見到這類現象,例如,當我們看到人在窗口抽香煙時,煙被室外陽光照射,呈現藍色,裊裊上升。
天空呈蔚藍色也是這個道理。當太陽光射入地球大氣層時,遇到大氣分子和其它微粒而被散射,這些大氣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會發光的,但是由于它們散射了太陽光,每一大氣分子就變成了一個散射光的光源。它們向四面八方發射出光來。在高空沒有多少飄塵粒子,故以分子散射(瑞利散射)為主,散射光的光強與入射光的波長四次方成反比。陽光所含的七種色中,紫、藍、青光等的波長短,最容易被大氣分子散射出來;而波長較長的橙、紅、黃等顏色的光波透射力最強,被散射便弱,他們能透過這些大氣分子而保持原來的射程方向。這樣光波的分離作用就此發生,在高空的散射光便以紫、藍、青光等為主。另外,散射光線的顏色與微粒的大小有密切關系,微粒越小,則只有短光波遭到散射,對下層空氣分子散射來講,主要是藍色光線被散射出來。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是蔚藍色的,而且天氣越晴好,天空越藍。
那末高空天空的顏色是否也是藍色的?不一定。愈到高空,天空的顏色愈灰暗,甚至變成黑灰色。
原來,愈到高空,空氣愈稀薄,空氣分子數減少得很厲害,分子散射出的光輝就逐漸變弱,天空的亮度因此就愈來愈暗,由青色(離地約8公里以上)遞變為暗青色(離地約11公里),再遞變為暗紫色(離地約為13公里),只有那最易被散射的紫色光波才被高層稀疏的空氣分子散射出來。到二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分子更稀少了,散射作用幾乎
完全看不出來,沒有散射光,天空當然變成黑灰色的了。
低層大氣中含有較多的塵粒,這里的散射以米散射為主,米散射不遵從分子散射那樣的散射規律而是遵從更復雜的規律,陽光被散射后基本上仍為白光,我們也就看到地平線附近的天際為灰白色或青灰色。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