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冰期的氣候變化
我們說現(xiàn)在正處在第四紀大冰期中,其實,第四紀大冰期中的氣候也有很大的變化,曾經出現(xiàn)過幾次亞冰期和亞間冰期,變化的時間短則幾千年,長則幾萬年或十幾萬年。
在20世紀初,地質學家根據(jù)阿爾卑斯山區(qū)的資料,確定那里存在四次亞冰期的規(guī)律。這就是:群智亞冰期、民德亞冰期、里斯亞冰期和武木亞冰期,在這些亞冰期之間是亞間冰期。以后在北歐、北美、亞洲等地也紛紛找到了對應的亞冰期。在我國對應的亞冰期是:都陽亞冰期、大姑亞冰期、廬山亞冰期和大理亞冰期。
在第四紀大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溫暖的更替。在寒冷時期,雪線高度下降,冰川前進,出現(xiàn)亞冰期,其中以民德(我國為大姑)亞冰期和里斯(廬山)亞冰期的冰川規(guī)模最大,群智亞冰期規(guī)模最小。在溫暖時期,氣溫升高,雪線高度上升,冰川退縮,出現(xiàn)亞間冰期。民德一里斯(大姑-廬山)亞間冰期長達17-18萬年。在第四紀大冰期,高緯度氣溫的急劇下降,導致兩極地區(qū)形成永久冰蓋;在亞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緯度,在亞間冰期才退縮到高緯度。
根據(jù)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從亞間冰期向亞冰期過渡時,氣候常呈漸變形式,其中沒有清楚的界線。從亞冰期向亞間冰期過渡時,氣候常呈突變形式,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分界線。科學家們稱為終止線。在距今1.1萬年前后出現(xiàn)了一條終止線,標志著最近一次亞冰期結束,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新的亞間冰期,氣候由冷增暖。
在第四紀大冰期中,為什么會有亞冰期和亞間冰期的更替呢?
按照南斯拉夫氣候學家來蘭柯維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是由于地球軌道三要素的自然小波動造成的。地球軌道三要素是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軸的傾斜度和春分點的位置。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樣,地球處在軌道的不同位置,距離太陽的遠近就不相同,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就有差異,如冬季在遠日點,夏季在近日點,冬季就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促。地球軌道現(xiàn)在的偏心率是0.017,但是偏心率可以在0.001-0.054的范圍內變動。它的變動周期約為96000年。偏心率的變化影響日地距離,從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導致地球上的氣候發(fā)生變化。
地球在春分點處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的什么位置,將影響季節(jié)的起止時間,也會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時間發(fā)生變化。地球在春分點的位置沿著地球公轉軌道向西緩慢地移動,大約每21000年,春分點的位置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移動一周。春分節(jié)氣的時間,每隔70年就要推遲一天。現(xiàn)在北半球夏季遠日,冬季近日,夏季比冬季長8天。大約10000年后,就會變成冬季遠日,夏季近日,冬季反而會比夏季長8天。就是說,不太冷而且短促的冬季,將會變成寒冷而漫長的冬季。
地軌傾斜又稱黃赤交角,是地球上產生四季的原因。地軌傾斜度的變化,會導致回歸線和極圈的緯度發(fā)生變化,從而改變地球上的季節(jié)。地軌傾斜使回歸線在緯度22.1°-24.4°之間變化,使極圈在67.9°-65.76°之間變化。變動的時間周期41000年。地軌傾斜度增大時,回歸線緯度升高,極圈緯度降低,高緯度的年太陽輻射總量增加,冬寒夏熱、氣溫年較差增大,低緯度的年太陽輻射總量減少。地軌傾斜度減少時,高緯度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減少,夏季溫度低更有利于冰川發(fā)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