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玉堆砌的礫石海岸
潮灘上下堆積大量碎玉般石塊的海岸稱為卵石海岸。卵石的大小不一,比鵝卵大的, 與雞蛋相似的,比鵪鶉蛋還小的都有。卵石的園度也不相同,渾園狀、橢園狀、長橢園狀都有。其中以橢圓狀的居多。它們色彩紛呈,紅、黃、灰、黑、白、黑白相間、紅黃輝映的應有盡有,美不勝收。許多海邊的游人俯首覓石,各取所愛,樂而忘返。
卵石海岸在我國分布較廣,多在背靠山地的海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廣東、廣西及海南都有這種海岸分布。遼東半島西南端的老鐵山沿海斷續分布著以石英巖為主的卵石海岸。在山東半島,許多突出的岬角附近都有卵石海岸出現。卵石海岸寬度各處不一,山東半島東端成山頭附件卵石海岸寬度約40米,膠南及日照嵐山頭附近的卵石灘寬度可達數百米。在 山東沿海的一些島嶼,如田橫島、靈山島也有典型的卵石海岸存在。臺灣島東海岸,瀕臨太平洋,水深坡陡,形成多處卵石海岸段。臺灣東海岸卵石灘寬度較大,在北端的三貂角和南端的鵝鑾鼻一帶寬度可達800-1000米。在這里,還可見到崖壁上崩落的巨大塊石和略有磨園的巨礫。
秦皇島以東,石河口一帶,有卵石堤存在。它們沿海岸相互平行分布。形成卵石堤的礫石來源于石河。石河是本區最大的河流,河床坡降大,水流急,洪水季節能攜帶大量山谷中的礫石入海。離河口越遠的地方,礫石的粒徑越小,磨園越好。當地老百姓用卵石蓋農舍,修鄉間小路,成為當地重要 的建筑材料。卵石海岸形成的歷史十分漫長。它的形成有兩種方式。其一是海邊的山崖在波浪的沖擊下,在海水溶蝕和熱脹冷縮作用下,在自然風化作用下, 導致了巖石的破碎。這些碎石大小相差懸殊,開頭極不規則,棱角分明。它們在海中受巨浪的沖刷,并隨著激流上下滾動,相互碰撞、磨擦。鋒利的棱角逐漸地被夷平,慢慢地變小而且變得圓滑起來,終于成為人們喜愛的光滑的卵石。許多卵石堆砌在一起,組成了卵石海岸。
卵石海岸的另一個成因是發源在山地的短促的入海的河流。由于這種河流的河床比降很大,在山洪暴發時,急促的水流攜帶大量石塊入海。這些入海的石頭在河床中曾隨水流一起滾動,在搬運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磨圓,但棱角依然清晰可辨。這些石頭在波浪的沖擊下,棱角進一步被夷平,變得更為圓滑,堆積起來,形成河口區的卵石海岸。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