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博物館 > 人類與海 > 保護海洋,拯救地球 > 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以及人類物質生活的提高,各種工業垃圾和生活廢物的數量正在成倍地增長,近50年來,人類向海洋傾倒的廢物已為初期的20倍,這個增長幅度還在加大。尤其是來往于大洋間的數以10萬噸計的超級油輪越來越多,一次觸礁或撞船等事故的發生,往往會造成幾萬至幾十萬噸以上石油的污染,嚴重地威脅著海洋魚類等生物的生存。一些有害有毒物質長期在這些生物中聚積,一旦被人體吸入,將會導致大規模病害,影響人體健康。這些油輪即使不出事故,按貫例在卸完油后,在公海用海水清洗油艙后泄入海里的油垢,約為油輪裝載量的1%,也就是說一條油輪裝運lOO次所清洗油艙溢出的石油,等于發生了一次沉船事故泄漏出的全船石油。可見這種不易覺察的污染遠遠超過發生事故造成的污染,這僅僅是污染海洋的一種因素而已。
據資料表明,海上污染的80%來自陸地,陸源污染物向海洋轉移,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陸地上形成的污染物,本應在陸地處理后,再有限制地向海洋傾倒。但是事實并不如此,大量未經處理的陸源污染物直接或間接進入海洋的事例,愈演愈烈,屢禁不止。除此以外,來自大氣層中的煙塵和一些化學物質也源源不斷地歸入海洋,某些國家沉放在深水區的放射性物質也有增無減等等。如今的海洋再也承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污染負擔,人類不能等到海洋的藍色消失后,再來控制污染整治海洋。我們要以過去遭受污染,經過整治重新恢復海洋面貌的事例,告誡人類把海洋當作傾倒廢物和洗滌臟物場所的代價太大了。
英國泰晤士河是遭受現代工業化污染最早的一條世界著名河流,當年工業污水排泄溝到處橫行,河水成為醬油色,散發陣陳臭味,魚蝦基本絕跡。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和企業界投入巨額資金,從綜合治理入手,嚴格控制污染源,撤遷大批排泄廢水的工廠,使絕跡將近百年的魚群又重新巡游水中,一群群飛鳥整日在河面上飛翔,裝飾豪華的大小游艇不時穿梭在河道中,一派田園景象又重新回到泰晤士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