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的預測和防范

|
建在大連海區的防波堤,
有效的預防風暴潮的襲擊 |
風暴潮的成因主要是大風引起的增水和天文大潮高潮的疊加結果。世界主要海洋國家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在天氣預報和潮汐預報的基礎上,開始了風暴潮的預報研究工作。受風暴潮影響比較嚴重的國家也相繼成立了預報機構,較早成立的是荷蘭風暴潮警報機構(1931年),其后英國于1953年成立了風暴潮警報局,美國是世界上多風暴潮的國家,自1936年以來,美國國會曾三次通過有關法案,責成有關部門開展風暴潮的研究與預報,并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預報,沿海各州的氣象機構也制作鄰近海域的風暴潮預報工作,其中以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的預報海域范圍為最廣。

|
海洋預報中心在做海浪預報節目 |
我國風暴潮預報業務系統是70年代初建成的,國家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總臺(現為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于1974年正式向全國發布風暴潮預報,發布預報的方式,從最初的電報、電話,發展到目前的電視廣播、傳真電報和電話等傳媒手段,經長期統計其平均時效為12.4小時,高潮位預報誤差為25.5厘米,高潮時平均誤差為19.8分鐘。隨后國家海洋局所屬三個分局預報區臺、海南省海洋局預報區臺以及部分海洋站、水利部所屬的沿海部分省市水文總站和水文、海軍氣象臺等單位也相繼開展了所轄省、地區和當地的風暴潮預報,至此一個全國性的預報網絡已基本建成。

|
上海吳淞口驗潮站 |
沿海是各個海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近20年來,各國沿海經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人口和資產密度均急劇增長,因而遭受災害的損失也隨之加大,在一些地區災害已成為沿海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為此如何防范和減少災害的損失正為各國所重視。日本是經常遭受風暴潮襲擊和影響的國家之一,日本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防災減災工作極為重視,不僅加強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研究,還制訂了一系列應急措施。美英等一些國家,目前正以高科技裝備實現了預警系統的自動化、現代化,對風暴潮的監測、監視、通訊、預警、服務等基本做到高速、實時、優質。美國不僅由所屬海洋站的船只、浮標、衛星等自動化儀器實現對風暴潮的自動監測,還通過世界衛星通訊系統定時進行傳輸,有效的提高了時效,整個預警過程的時間間隔不超過3小時。此外,美國在現行聯邦體制下,將處理自然災害的主要職責放在州政府一級上,為此州政府運用稅收和增加公益金等手段廣泛收集資金,以從事廣泛的災害管理和應急自救等活動。近幾年美國有些州遭到幾次大颶風暴潮災的侵襲,州政府及有關部門都能掌握風暴潮的動向,在短時間內組織數十萬人有序轉移,大大減輕了災害的損失,有效地實施災后工作。

|
日本皆生海岸離岸堤 |
我國對風暴潮災的防范工作,隨著事業的發展和客觀的需要,也日益得到重視和加強。目前在沿海已建立了由280多個海洋站、驗潮站組成的監測網絡,配備比較先進的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利用電話、無線電、電視和基層廣播網等傳媒手段,進行災害信息的傳輸。風暴潮預報業務系統比較好地發布了特大風暴潮預報和警報,同時沿海省市有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也積極加強防范并制訂了一些有效的對策,如一些低洼港口和城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結合歷來風暴潮侵襲資料,重新確定了警戒水位。位于黃河三角洲的勝利油田和東營市政府投入巨資,興建幾百公里的防潮海堤。隨著沿海經濟發展的需要,抗御潮災已是實施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