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牧場--海洋農牧化
海洋魚類資源的減少,人們對海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導致海洋農牧化的出現。首先是變捕魚為養魚。要保證養魚豐收,魚的種苗生產技術是第一步。近年來,在魚的人工授精、孵化、仔魚育成、人工放流等技術上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利用魚類回游特性進行放養,使得近海漁場的魚種和資源量不斷增加,保證了魚的產量。
貝類養殖。鮑魚、干貝、牡蠣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貝類,已經實現了工廠化育苗。在我國的大連、山東長島,都已建成貝苗養殖車間,并向沿海漁民供給貝苗。
藻類養殖。藻類養殖主要有海帶、裙帶菜、紫菜等。藻類養殖在我國沿海非常普及。我國從北到南,在近岸淺海,開辟了大面積的藻類養殖場。
蝦蟹養殖。科技人員已經突破了親蝦越冬等技術難關,實現了夏苗馴養、放流等。隨著技術的進步,許多海上牧場又從單一養殖逐步實現立體養殖。海水的表層用來養殖海帶等海藻,底層用來養殖蟹貝,中間層用來養殖經濟魚或蝦等,實現海水立體養殖業。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