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的鹽資源
 |
鹽池 |
人類生存營養中不可缺少鹽。人類以鹽作調料的歷史不可考,中國人“煮海為鹽”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4000余年前的夏代。進入封建社會,鹽、鐵成為國家兩項重大的官營商品。鹽、鐵官賣,一方面可以保證供應,另一方面,可以作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和調節閥門。 早期海鹽,是支起大鍋用柴火煮熬出來的。漢、魏以前的歷史書上多有“煮海為鹽”的記載。開辟鹽田,利用太陽和風力的蒸發作用,曬海水制鹽的工藝,比起煮海為鹽,是很大的進步。
我國是海水曬鹽產量最多的國家,也是鹽田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國有鹽田37.6萬公頃。年產海鹽150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原鹽產量的70%。我國著名的鹽場,從北往南,有遼寧的復州灣鹽場,河北、天津的長蘆鹽場,山東萊州灣鹽場,江蘇淮鹽鹽場以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的南方鹽場。每年生產的海鹽,供應全國一半人口的食用鹽和80%的工業用鹽。還有100萬噸原鹽出口。我國海鹽業對國家的貢獻是很大的。
 |
曬鹽 |
海水制鹽并不是原鹽生產的唯一來源。事實上,世界原鹽產量中,海鹽只占20%多一點,80%左右是用工業化方法生產的礦鹽。
海水曬鹽,節約燃料。但是,海水曬鹽受天氣限制,占用大量平坦土地,勞動條件十分艱苦,生產效率低。在工業化的現代,原為先進的工藝,變成了落后的工藝。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印度和少數氣候條件特別適宜的國家大規模海水曬鹽。在澳大利亞和墨西哥一些非常干旱的海岸地區,使用自動化機械進行海水曬鹽,生產效率極高,一個鹽場工人年產原鹽7000噸。這樣既節約能源又有高效率的海水曬鹽工藝是很先進的工藝。我國的許多鹽場,也逐步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效率大為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為我國海水曬鹽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