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云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字三寶。據傳,其三十七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去朝圣。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并對西洋事物有所耳聞。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太監。《明史》鄭和有傳,稱鄭和“自幼有材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鄭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年)賜姓鄭,從此名鄭和。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遺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人員有水手、官兵、采辦、工匠、醫生、翻譯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性能、裝備及規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船隊中較大的船舶稱為寶船。寶船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櫓至二十櫓,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明寶船廠遺址發現巨型舵桿,鐵力木制成,全長11.07米。經測算這支舵的高度應在6.25米左右,可作為上述寶船大小記載的實物證明。鄭和船隊有寶船六十二艘,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從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出發,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蘇門答臘班達牙齊)-錫蘭(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到達的主要為今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印度等國沿海地區。每到一個國家鄭和都以中國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進行訪問,向他們頒賜錦綺紗羅、瓷器、金銀等禮品。鄭和的船隊航行至暹羅(今泰國)曼谷灣時,曼谷海濱高大蒼翠的椰子樹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旭日升起,火紅的朝霞灑遍鄭和的龐大的船隊。鄭和在其助手的簇擁下走下舷梯。碼頭上人群熱情地向他致意。僧侶們向他膜拜。人群中來自中國福建、廣東的中國商人跪迎鄭和的光臨。鄭和向當地官員贈送禮品。
 |
鄭和船隊航行到錫蘭時,今日的科倫坡只是一個小海港。當時錫蘭科提王國的首都就在這里。鄭和登上了錫蘭海岸,當地官員、僧侶、商人(包括中國商人)在碼頭歡迎中國船隊的到來。鄭和對錫蘭佛寺進行布施,并立下碑記。碑文中寫道:“謹以金銀織錦、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里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笔赂500余年后,該碑在錫蘭島加里鎮發現,現保存于斯里蘭卡博物館中。碑文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僅是中斯兩國友好交往的珍貴文物,而且是鄭和登上錫蘭海岸,并在錫蘭佛寺進行布施的見證。鄭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遠航中,最遠航行至非洲東海岸。途經主要國家及地區有滿刺加、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阿魯、錫蘭、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漠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刺、淄山(馬爾代夫群島)、孫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仆刺喹、蘇祿、沙里灣泥、竹步(今索馬里)等。鄭和歷經艱險,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訪問。榜葛刺國王帶著官員及迎賓的禮儀用品,騎著馬,排起長長的隊列歡迎鄭和上岸。鄭和與國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軍士護衛下,向王宮走去。王宮大殿前設孔雀翎傘蓋百余,又有百余頭大象列隊,歡迎的場面降重而又熱烈。鄭和宣讀明成祖的詔書,國王拜接,并叩頭謝恩。隨后國王舉行盛大宴會款待鄭和。
 |
鄭和船隊駛向印度洋 |
鄭和船隊的訪問在亞洲、非洲沿海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激起這些國家對明朝的強烈想往。他們想看一看中國,想見一見明成祖。當時,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滿刺加的國王和王后都到過我國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們。東非的麻林國王哇頓親自率眾訪問中國,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國的使臣抵達南京。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護送忽魯漠斯等十六國使臣返回各自的國家。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還特地到伊斯蘭圣地麥加朝圣。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沿海各國的聯系和交流,亞、非許多國家的人民都非常懷念中國友好的使者三寶太監鄭和。至今,一些亞、非沿海國家還保留著許多有關鄭和的遺跡。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三寶垅市和三寶公廟。在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博物館里還珍藏著鄭和當年建立的石碑。
當時,中國以南海為界,把通往各國的海路劃分為東洋和西洋。鄭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線,到達的國家大都是西洋國家,所以人們稱他的航行為“鄭和下西洋”。鄭和是明成祖永樂皇帝信任的太監,人稱“三保太監”,佛家語音轉為“三寶太監”。因此“鄭和下西洋”在史書上又稱“三寶太監下西洋”。
從1405年到1433年的幾十年里,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加強了中國人民與亞非人民的友好關系,顯示了中國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術,證明在當時,中國在世界航海事業中居于領先地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作為一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代表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最高峰。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