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不起浪

|
|
風浪示意圖 |
|
“無風不起浪”,這是我國的一句俗語,這句話明確地說明了海洋中風浪生成的外部原因。通常把在風的直接作用下,海面產生的波動叫做風浪。既然風浪是由風的作用產生的,那么風是如何產生浪的呢?風浪生成后,又是怎樣成長和衰減的呢?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到現在為止,人們對這種物理過程了解得還很不夠。
先來說風是如何產生浪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海浪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這里實際上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風的能量怎樣傳遞給水面,并且生成最初的風浪;另一個是進入風浪里的能量在波浪運動中如何重新進行分配。

|
|
建在淺海的觀測樁,上
面裝有儀器觀測海洋現象 |
|
目前,關于風浪生成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由于風的壓力分布不一致,使得局部水面受壓而產生波動。風浪一旦產生,風力便可以直接發生作用,浪就會繼續增長。另一種解釋根據流體力學的觀點,認為兩種相互接觸的流體發生相對運動的時候,流體的接觸面就變得不穩定,必須形成一定的波面才能維持平衡。當水面上稍微出現一些凹凸時,在凹凸面上各點氣流的速度便不相同,凸處的風速增大,壓力減小,造成這里有上升的趨勢;而在凹處卻相反,風速減小,壓力加大,造成下降的趨勢。這樣一來,就加大了水面的不平,而水的表面張力和重力又有使水面恢復原狀的趨勢,這就形成了風浪運動。風很弱時,海面保持平靜,當風速達到一定速度時,海面就開始出現毛細波。毛細波的波長很短,波高很小,可以把這種波看成是海面上的皺紋,它只存在于海面的很薄一層水面上。風再繼續吹刮,促使毛細波的波長和波高增大,變成重力波。風的能量借助于氣流和海面的摩擦作用,可以直接施加在波浪的迎風坡上。當風速大于波速時,波浪始終受到風的壓力作用,風的能量不斷地輸入水體,使風浪的波高和波長不斷增大。尤其在風速為波速的3-4倍時,波浪吸收的能量最強,波高和波長增長得最快,逐漸形成較大的風浪。隨著風浪的增大,波的速度也相應增大。直到波速等于風速時,波浪就不再從風那里接受能量,風浪停止發展,這時候的浪也就是在這種風速下的最大浪了。
當風向改變,或是風停止以后,由于慣性的作用,風浪仍然沿著原來的方向傳播,這時,由于空氣的阻力等原因,波浪的表面變得很光滑,叫做涌浪。涌浪在傳播過程中,不僅得不到能量,反而因為空氣的阻力而消耗能量,在傳到淺水地區時,海底的摩擦也消耗能量。能量消耗的結果,使海浪的波高比原來的波高要小,周期和波長卻愈來愈長。涌浪的出現,預示著海浪已進入消衰階段。
總而言之,風浪的生成、發展和消衰,取決于能量的攝取和消耗之間的關系。當能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時,風浪就成長和發展;反之,風浪就趨于衰減和消失。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