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湖泊館 > 奇妙的湖泊科學體系
圍墾湖泊灘地見諸于文字記載的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載,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長兄泰伯接偕其弟仲雍由北南徙,在今常熟市的梅里一帶定居,在太湖地區墾殖湖灘洲地,興建了泰伯瀆(今伯瀆港)以引震澤(太湖)之水通江。春秋末期,湖泊灘地開墾逐步興盛,并由原始的自然墾殖逐步發展為筑圩墾殖并出現了早期的圩田。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高淳縣志載,固城湖地區的相國圩為春秋末期吳國人所建,周圍四十里,是我國湖區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圩。嗣后,由漢末經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由于北方連年戰亂,大批民眾南建,長江流域人口劇增,對土地的要求日益迫切,由于各地圍湖墾殖紛起,與湖爭地愈演愈烈。由漢至唐及宋,歷經長期的圍墾開發與水利建設,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已成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繁華富庶之鄉;中游的洞庭湖和江漢平原地區也享有“兩湖熟,天下足”的美譽。歷史時期的湖泊灘地開發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