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位于祖國西南邊疆,地處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高原主體:北界昆侖山、唐古拉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相望;東南與云南省相連;南界喜馬拉雅山與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緬甸等國接壤。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位。
 |
西藏行政圖 |
自治區設6個地區:昌都地區,行署設在昌都縣;山南地區,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行署設在那曲縣;阿里地區,行署設在獅泉河鎮;林芝地區,行署設在八一鎮。自治區首府設在拉薩市,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藏族人口為216.79萬.占總人口的94.7%。漢族6.63萬人,占總人口的2.3%。其他還有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
由于西藏境域遼闊,地勢高峻,氣候嚴寒,生態系統脆弱,農業受高原自然環境制約因素較多。也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發展,F有耕地總面積36.05萬公頃,其中水澆地25.7萬公頃。主要種植青稞、小麥、豌豆、蠶豆、土豆等作物。西藏是我國的五大草原牧場之一,天然草地面積居全國之首。各類牧草地6479.68萬公頃。
西藏森林資源豐富、林地覆蓋率為9.84%,有林縣30個,有林地面積達717萬公頃,居全國第四。木材蓄積量達20.84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位。
西藏已查明的植物6143種,水生為原生動物458種,鳥類473種,獸類127種,魚類6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4種,植物39種。
西藏河流眾多,湖泊星羅棋布,水能蘊藏量20056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5659萬千瓦。其中,水能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356條。
自治區已發現礦產94種,礦產地2000余處。探明儲量的礦種46種,產地164處。有18種礦產居全國儲量的前10位。主要有水晶、剛玉、鉻鐵礦、銅礦、火山灰、菱鎂礦、硼、硫、云母、沖、顯品質石墨礦、瓷土、石膏、泥炭、花崗巖、相、重晶石、鹽等礦種。
西藏自治區地形地貌
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
 |
西藏地形圖 |
西藏高原,北起昆侖山,南至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為廣闊的藏北高原,往南則是以雅魯藏布江干流支谷為主的藏南谷地;高原東南側緊密排列著南北向的高山峽谷。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
在高原面之上,縱橫延展著許多高聳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東西向山系從南而北有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昆侖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變向,形成了藏東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在這些平行的山脈之間,分別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深切峽谷,構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嶺谷地貌。此外,在東西向加南北向山脈之間,還有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存在,如阿隆崗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嶺普遍發育著現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長江、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織著內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內流水系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為中心的向心狀水系。在高原的東、南、西外圍地區,主要是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中游寬闊河谷地區是西藏主要工農業分布區。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