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潛艇

|
原蘇聯北方艦隊
“臺風”級核潛艇
|
|
原蘇聯和美國的軍艦對比
|
在各種艦載、機載導彈發射系統中,能夠在全球海洋自由航行的可載導彈的核動力潛水艇,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越性,因此,雙方軍備競賽的目標又漸漸轉移到以核潛艇為主力的制海能力上。原蘇聯在北冰洋沿岸以摩爾曼斯克為中心的一些地區先后部署了“揚基”級、“德爾塔”級和“臺風”級主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皳P基”級核潛艇的艇身長130米,其中I型攜帶16枚“SS-N-6”彈道導彈,Ⅱ型攜帶12枚“SS-N-17”彈道導彈。“德爾塔”級核潛艇各型號的艇身長140~160米,其中I型攜帶12枚“SS-N-8”彈道導彈,Ⅱ型攜帶16枚“SS-N-8”彈道導彈,Ⅲ型攜帶16枚“SS-N-18”彈道導彈,Ⅳ型攜帶16枚“SS-NX-23”彈道導彈!芭_風”級核潛艇最大,艇身長170米,攜帶20枚“SS-N-20”彈道導彈。每枚“SS-N-20”彈道導彈可載6~9個核彈頭。每枚“SS-NX-23”彈道導彈可攜帶10個核彈頭。
美國當然不甘示弱,也部署了性能相當的“波賽東”導彈核潛艇,“俄亥俄”級的“三叉戟”導彈核潛艇!安ㄙ悥|”艇長129.5米,攜帶16枚艇載“C3”彈道導彈!叭骊蓖чL170.7米,攜帶24枚艇載“C4”彈道導彈,每枚導彈可攜帶8—10個核彈頭。
 |
原蘇聯和美國的核
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
到80年代,形勢又有了新的轉變。因為雙方的戰略導彈的射程都已大大提高,超過8000公里。這樣,導彈核潛艇根本用不著駛出北冰洋,就可以擊中北半球的任何目標。而對隱藏戰略核潛艇來說,北冰洋又是最理想的場所。因為近地軌道偵察衛星的電磁波可以穿透數10米水層,很容易從空中監視和追蹤在世界各大洋游戈的潛艇。但厚度超過1米的冰層便可有效阻擋這種電磁波,從而使偵察衛星無能為力。北冰洋通常70%以上的面積被冰層覆蓋,潛艇留在那里就像雛雞鉆到母雞翅膀下面,躲開了空中盤旋的老鷹。此外,由于冰層不斷破裂所發出的巨大噪聲,幾乎完全掩蓋了潛艇發動機的聲音,使得反潛艦只的專頻偵察系統如聲納追蹤設備等的靈敏度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失靈。此外,由于極區電離層經常擾動,嚴重妨礙遠程全角背散射雷達系統對核潛艇及機載巡航導彈的監測能力。更重要的是,獵潛艦等專門對付潛艇的主要艦種都是水面艦只,難以在北冰洋的冰區航行,因而無法實施常規反潛手段(如深水炸彈、反潛導彈等)。沒有了天敵,核潛艇便成了北冰洋當然的水中霸王,可以為所欲為了。
 |
原蘇聯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
|
為了對付敵方的導彈核潛艇,美、蘇雙方又幾乎同時研制出攻擊核潛艇的核潛艇,叫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或者簡稱攻擊潛艇。該類潛艇裝備先進的偵察設備和高精度艇載反潛導彈,立刻成為普通導彈核潛艇的克星。當然,大型的攻擊核潛艇也是對敵方遠洋特混艦隊實施突襲的最佳艦種。原蘇聯海軍中半數以上的攻擊潛艇部署在北方艦隊,其中包括新型“阿庫拉”級、“麥克”級和“峻嶺”級攻擊潛艇。這些攻擊潛艇大都配備“SS-N-15”、“SS-N-16”型反潛戰術核導彈。美國的“洛杉磯”級攻擊潛艇配備的是“魚叉”式反艦導彈、“戰斧”式艇載巡航導彈和“薩布羅克”反潛火箭。美國還設計了排水量比“洛杉磯”級大l/3的“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后者不僅戰斗力增加了一倍,航速及續航力也大大加強,以適應在北冰洋永久性海冰下的長距離潛航。
 |
美國“西奧多羅斯福”
號核動力航母
|
戈爾巴喬夫執政以后,下令將原蘇聯的戰略核潛艇全部集中到北冰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凱撒”水下偵察系統的威脅,而且因為原蘇聯海軍一向有冰下長距離航行的豐富經驗,可以使摩爾曼斯克(如波利亞尼基地)的北方艦隊與彼德羅巴甫洛夫斯克的太平洋艦隊經北極航線而聯為一體,從而大大加強其集中兵力,靈活反應,有效實施遠洋破襲戰的能力。美國當然立即調整自身的戰略態勢,一方面努力控制全球16個關鍵海峽,另一方面開始執行打入北冰洋“庇護所”的反潛戰計劃。這樣一來,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核潛艇在北冰洋的浮冰下面來往如梭,互相追逐,甚至不止一次地發生相撞事故。不僅美、蘇兩國,其他一些西方國家也在北極頻繁亮相。如英國兩艘核潛艇“壯麗”號和“狂濤”號被正式部署在北極海域。英國皇家海軍少將佛蘭克·格勒尼耶宣稱:“哪里有蘇聯存在,我們就去哪里。蘇聯潛艇所到之處都將有英國潛艇巡邏!狈▏∏伸`活的“魯比斯”級核潛艇和日本的“紐希奧”級常規動力潛艇也成為北極海域的常客!棒敱人埂奔壓藵撏y帶的“飛魚”反艦導彈在南大西洋馬爾維那斯群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使其聞名遐爾,成為各國搶購的首選目標。加拿大政府也已經決定以80億加元從英國或法國購買10—12艘核潛艇,用以保衛其北極地區所屬海域。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