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的食物鏈
所謂食物鏈,是指生物之間的弱肉強食、互相依存的食物關系,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泥底”,就生動而形象地比喻了這種相依為命的食物鏈關系。
南大洋食物鏈的最初一環是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這和世界其他海洋的情形一樣。浮游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在陽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有機物,即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貯存起來。浮游植物是初級生產者,以此供養其他消費者。
 |
南
大
洋
的
食
物
鏈 |
食物鏈的另一個環節是浮游動物,在南大洋中主要是磷蝦,它們以浮游植物為餌料。反過來,浮游動物又是其他更高一級營養級的生物,如海豹、企鵝和鯨的食物。
食物鏈中的最后一環是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年來,人們已對南大洋的磷蝦、魚類、海豹和鯨等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開發。
南大洋的食物鏈是相當脆弱的,這是因為南極大磷蝦在食物鏈中是關鍵的一環。在南大洋這個海洋牧場上,有繁茂的浮游植物,90%以上為硅藻,它們是數量驚人的南極大磷蝦的餌料,反過來,磷蝦又維持著種類不多,但數量驚人的高等動物的生命,如海豹、企鵝和鯨等。一旦磷蝦這一環節被打斷,南大洋的整個食物鏈就破壞了。
 |
浮冰區食物鏈 |
南大洋生物稠密而豐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來自北部溫暖洋流的水體含有豐富的氮、磷等營養鹽,形成上升流涌到表層,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在上升流區和南極大陸近岸水中,浮游植物異常豐富,人們可以看到它們把海水或浮冰“染”成深綠或棕色。豐富的浮游植物為浮游動物提供了充沛的餌料,浮游動物又供養了其他高等動物。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