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峽谷地區的地幔上涌體
粗略的地球物理學資料和氣候學、生物學等成果揭示,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現今大約在墨脫西南50-80公里接近中印邊界,即在南迦巴瓦峰-納木拉-多雄拉向南的延長線位置上存在著一個“熱點”或地幔上涌體。大峽谷地區地幔上涌體的存在是該地區現代地殼快速抬升、地熱泉廣布、新構造活動異;钴S的原因,也可能是中深地震得以發生的主因,如1950年8月于墨脫發生的8.5級大地震。大峽谷的形成是水流切蝕巖石和地殼抬升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地殼的快速抬升是主導因素。與地幔上涌體對應地表水系特征總是以隆起最強烈的部位為中心,沿著隆起高原或穹隆的周沿發育的放射狀、環狀水系。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不僅包括西藏米林和墨脫之間的江道向北的拐彎,而且包括印度控制區內由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流入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umaputra River)的那一段。由大拐彎圍限的區域正是上新世以來地幔上涌體對應地表的位置,大拐彎河道的取向與快速隆升區周沿發育的正斷層密切相關。至于雅魯藏布江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大拐彎圍限的區域為什么不是一個與“熱點”相關地殼隆升模型中的等軸狀形態,還有其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