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居民的生存與生態
在北方被稱作“生存”的概念浸透了北極的土著文化。對北極土地和水的保護是使這種生存方式能夠持續下去的關鍵。部落的生活一般都圍繞打獵、捕魚、誘捕和圍捕活動來組織。
盡管北極土著已受到了現代工業開發的影響,但他們的混合經濟還主要是生存活動。在前蘇聯北部的開發初期,土著人可以參加非傳統的職業,然而即使如此,這里大部分的土著居民也還是以傳統職業作為謀生手段。例如,楚科奇人的3/4仍在養殖馴鹿或打獵。當礦山、油田或工廠的工作時間正好與傳統工作時間錯開時,土著部落里也有很多人愿意干拿工資的工作。這樣的工作為繼續他們的傳統工作提供了資金來源。
對生存活動的文化經濟依賴是土著自治和保證對土地與資源權利的基礎。為馴鹿保護拉普人的草場,對阿拉斯加鮭孵化場的保護,對北美馴鹿養殖場、遷移路線的保護和對海豹與海象生存的冰蓋水環境的保護,對以這塊土地為生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對土地及其生物資源加以保護,當地居民的經濟生活就將難以為繼。從這種意義上說,北極居民的生存與生態是一致的。
然而,生存活動本身既不能維持北極村落中迅速增長的人口,也不能為土著居民的未來提供一個選擇的機會。許多土著居民確信,一個有保障的、獨立的未來,取決于土著人對礦產資源的控制。擁有或部分擁有這些資源會使那些受資源開發直接影響的人有能力確定生存活動與資源開發之間的適度平衡。
因為最初的北極居民占據了遼闊的北極地區,所以現在他們有要求阿拉斯加全部、加拿大、西伯利亞、斯堪的納維亞的大部分及格陵蘭島沿岸可居住部分的法律基礎。但是現在他們實際擁有的只是原來的一小部分。當時遼闊的北極大地和北冰洋能夠承載相對較少的北極居民,而今天的情況則大相徑庭。一方面,當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生存范圍的狹小使他們不得不破壞當地生態;另一方面,現代捕獵技術也加大了他們對當地生態破壞的強度。然而,更重要的是礦產資源開發和在北極的其他大規模工程(如詹姆斯灣水電工程)使他們幾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再加上環境保護團體,特別是泛保護論者指責他們濫殺野生動物,使他們處于生存與生態的多重矛盾之中。這些就更強化了他們要求擁有成部分擁有北極圈內資源的意愿,并引發了土著居民與環北極國家政府之間的無休止的討價還價。
目前,北極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與環境的重要作用逐步被公眾所認識,土著居民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也被國際社會承認。因此,北極居民終將有一天會與國際社會共同解決他們的生存與生態問題,使他們能得以持續發展,這同時也對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具有深遠意義。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