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克利斯懸劍
公元前4世紀時,現在意大利西西里島上有一位名叫達摩克利斯的廷臣。他討好國王狄奧尼修斯一世,說國王財勢雙全,洪福齊天。狄奧尼修斯想讓達摩克利斯領略一下當國王的滋味,于是舉行盛宴,讓達摩克利斯坐在國王的寶座上,用一根馬鬃拴住一把鋒利的寶劍懸掛在他的頭頂,并告之:統治者的幸福通常是伴隨著隨時可來的殺身之禍的。這個故事對一直想成為自然主人的人類來說意味著什么呢?其實它不僅有關系,而且正是對人類和自然關系的一個形象的比喻。
人口、資源和環境是構成人類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三者既是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體。人類自誕生以來,就開始同周圍環境打交道,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隨之也就開始影響環境和改造環境。所以說,資源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資源與環境問題又是與人類與生俱來的、長期困擾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
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區域的環境變化都要受整體環境變化的制約,反過來整體環境的變化又是各區域環境變化的綜合體現。在全球變化研究中,國際科學界已將極區列為重點區域,因而作為地球巨大冷源之一的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及其導致的環境變化,以及全球增暖對北極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反饋都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正在走向北極時代。
實際上,早在大約500年以前,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神秘的北極就吸引著歐洲和美洲的探險者,那時是為了尋找寶藏,尋找通向東方的航線,尋找神話的答案和應付自然對人類精神的挑戰。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到1987年東西方關系緩和之前,這里又是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直接對壘的熱點地區。
冷戰結束后,北極地區的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的意義相對于軍事意義來說顯得越來越突出。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惡劣的開發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及其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土著居民的生存與發展等問題均已超出了國界,超出了任何一個國家單獨行動的能力與范疇,都需要國際社會的統一行動才能加以解決。另一方面,北極這塊永久凍結的土地已經變成了環境保護主義者和自然資源消費者之間的角斗場。阿拉斯加東北沿岸平原的北極國家野生生物保護區,是作為野生保護區還是能源基地的抉擇,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復雜、最令人煩惱的問題之一。這種爭論不僅為開發者,而且也為北極的居民樹立了強大的反對派——環境團體。反對利用野生動物的保護主義者和土著居民及狩獵者之間的紛爭還將持續下去。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