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發展的西伯利亞

|
阿拉斯加的巴羅鎮是美國最北端
的領土,也是美國愛斯基摩人
最大的自治區--北坡自治區首府 |
史前亞洲中部的穴居部落遷徒至北極地區,是人類第一次進入北極。公元5世紀到歐洲文藝復興期間,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開始在格陵蘭島上拓荒放牧。后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方殖民者又開始尋求“西北航線”和“東北航線”,試圖從北冰洋地區找出一條通向中國的航道。隨著探險者的足跡,一些淘金者滿懷希望的來到北極地區,結果發現北極地區豐富的海洋動物、陸地毛皮動物,它們是致富的源泉。于是捕鯨商、皮毛商頻頻光顧北極。與此同時,各種基督教傳教士也來到北極地區,常年生活在這里。1909年,美國人皮爾里到達北極點,人類才宣告征服北極。
在使用現代技術和交通工具之后,20世紀人類向北極遷移的步伐不斷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以阿拉斯加為大后方,通過北冰洋源源不斷地向蘇聯提供軍事物資,阿拉斯加出現很多軍事基地。戰爭結束后,由于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抗,北極地區遂成為冷戰時期的戰略重地。與此同時,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把北極地區推向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階段。

|
阿拉斯加首府--亞北極城市安克雷奇 |
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就是在戰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方面是由于西伯利亞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促進該地區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前蘇聯北方的土地和資源比重很大,數以萬計的青年移居西伯利亞廣闊的荒原,從而使北極地區的人口迅猛增加。今天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人口達700萬,除去大約I00萬土著居民,外來移民占86%。前蘇聯北極地區人口占整個北極地區人口的78%,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北極國家。1960年,前蘇聯北極地區居民總數已達100萬,而加拿大北極地區的人口總數還不到30000人。70年代中期,前蘇聯北極地區人口達到200萬,美國北極圈以北的人口不足10000人,而格陵蘭島上的人口約有20000人。前蘇聯發展最快的城市是諾里爾斯克,其所處緯度大致與阿拉斯加的巴羅角相同,它由一家建于1940年的土特產交易站開始發展,成為今天擁有20萬人口的城市。市內建有音樂廳、學校、托兒所、公寓式房屋和電視臺,是前蘇聯北方現代化住宅最多、生活設備最齊全的城市。西伯利亞地區的另一座城市雅庫次克,人口正在不斷增長,目前已達到15萬。在北方嚴寒條件下,前蘇聯的建筑師不斷將新技術應用于城鎮的建設,設計出不少優秀的建設方案,創造條件以降低惡劣自然條件對人們的不良影響。早在1959年,加拿大北方事務部部長羅伯特在議院中就說:“蘇聯在發展北方地區方面領先于加拿大,他們在北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它在這方面做的比世界上其他各國所做的加在一起還要多。”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