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人的殖民歷史
北極地區土著民族是地球上生活條件最艱苦的居民。氣候寒冷、物質貧乏、食物短缺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冬季氣溫最低達到-46℃,夏天最高溫度很少超過10℃。惡劣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他們抗寒、耐饑、承受力強的能力。他們又是最樂觀、安于天命和善良純樸的人。進人現代文明社會前,他們穿獸衣,逐獵冰原,過著游獵的生活,家庭是社會賴以生存的主體。他們實行原始公有制與平均分配形式,沒有社會等級,社群成員關系平等。他們用實物進行互相交換,沒有貨幣和金錢觀念。北極土著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生產力水平非常低,與所有原始人類一樣,整天為食物而奔波。西方白人進入他們的領地后,土著民族幾乎沒有一點反抗能力,遭受屈辱和剝削長達幾百年之久。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的社會地位才逐步得到提高,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受到各國政府的承認與重視,被占用的土地也得到賠償。
18世紀的沙皇時期,俄國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大舉向北、向東侵略。當地土著居民淪為沙俄的奴隸,向沙皇納稅,或被迫遷往他處。隨著沙俄的擴張,一些皮毛商、捕鯨人和基督教傳教士進入北極地區,他們攜帶的疾病傳染給了土著居民,使很多人喪生,他們的入侵破壞了土著居民的社會結構。
1917年俄國革命后,蘇維埃政府實行新的民族政策,使處于奴役之中的土著居民邁向文明,讓西伯利亞土著居民既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點,又吸收了外界文明。政府向他們提供醫療、教育等必要的設施和服務,規定打獵捕魚和放牧的區域,設立相應的行政機構,尊重并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以便更好地引導他們進行社會建設。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