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被獵殺的海豹 |
對北極環境最為關注的當然還是當地居民。雖然早期的北極居民本身也是北極生態平衡的一部分,但他們對于北極環境仍然是很注意保護的。例如,在新發現的愛斯基摩人早期的一幅繪畫中,畫著一只大手,但手掌中心卻有個窟窿,表示網開一面,手下留情之意。由此可見,很早以前他們就已經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
分鯨 |
現代的環境保護至少可以追溯到1911年。當時美國、俄國、日本和英國共同簽署了一項保護毛皮海豹條約,規定在北緯30o以北的太平洋里禁止捕獵海豹。兩年以后,美國和英國又簽訂了一項保護北極和亞北極候鳥的協議。類似的條約和協議還有:1923年由美國和英國提出并簽訂的保護太平洋北部和白令海峽的魚類的協議;1931年美國和其他25個國家所簽訂的捕鯨管理條約;1946年,共有15個國家簽訂的捕鯨管理國際條約,并成立了一個國際捕鯨委員會;1973年,由加拿大、丹麥、挪威、前蘇聯和美國共同簽訂的北極熊保護協議;1976年由前蘇聯和美國簽訂的保護北極候鳥及其生存環境的協議等等。
但是,所有這些條約和協議都是僅就保護某一種動物而言的。真正提出對北極環境進行綜合性的全面保護則是80年代后期的事。1989年9月20~26日,根據芬蘭政府的提議,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前蘇聯等8個國家的代表召開了一次咨詢性會議,共同探討了通過國際合作來保護北極環境的可能性。1990年又召開了一次預備性會議,并于1991年正式簽署了一項叫做“北極環境保護戰略”的共同文件。至此,有關北極的環境保護問題有了一個國際性的協議來加以實施和控制。

|
環境污染的受害者 |

|
北極熊的頭顱 |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