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首先應該說明的是,從廣義來講,探險本身也是一種科學活動。這不僅在于其地理上的發現、對氣候的觀測、與當地居民的接觸,以及對北極嚴酷環境的親身體驗等都具有明顯的科學意義,而且在后期的探險中,人們也越來越注意對氣象、地磁、生物、海洋和冰川等進行觀察,并收集了大量富有價值的科學數據。但是,嚴格來說,真正對北極地區進行系統的綜合性科學考察卻是從1882~1883年的第一個國際極地年開始的。在12個月的野外工作期間,共有來自11個國家的15支考察隊(11支在北極,4支在南極),約700人參加,建起了34個固定的觀測站和49個臨時性的觀測點,對兩極地區的天文、地理、氣象和地球物理在統一計劃和安排下進行了第一次系統的綜合性的科學考察。這一活動不僅可以看作北極科學時代的起點,而且也標志著北極現代歷史的開始。它不僅把北極的科學研究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步,而且也是北極歷史上第一次廣泛的國際合作,因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
野外考察 |
半個世紀之后,即1932年8月1日~1933年8月31日,又開展了第二個國際極地年的科學活動,共有34個國家參加,建起了55個永久性的考察站。其中43個在北極,5個在南極,還有7個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科學家對地磁場、大地電流、大氣的電壓和電導性和電離層的高度等進行了連續的觀測、測量和記錄,并對北極光與無線電傳輸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還完成了完整的氣象報告和記錄。由于無線電通訊和飛機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的安全系數,有效地避免了像格雷利那樣的悲劇發生。因此,這次活動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比第一個國際極地年大大地往前邁進了一步,可謂北極科學研究的第二個里程碑。
接著是國際地球物理年。從1957年7月1日~1958年12月31日,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由國際科聯發起并組織,來自76個國家的2萬多名科學家在全球范圍內陸地和海洋1千多個觀測點上對各種地球物理現象進行了廣泛的觀測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因為在這期間,太陽的耀斑活動將出現一個高峰期,并伴隨有日蝕,所以國際地球物理年的重點是從全球各地,特別是兩極對太陽進行觀測,其中也包括了像高空物理、氣象、地磁、電離層、紫外線、極光和氣暉、經度和緯度、冰川和氣候以及核放射性等方面的觀測和研究。
雖然國際地球物理年把觀察的重點放在了南極,但對北極的科學研究仍然是有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的。因此,國際地球物理年也可以看做是北極科學的第三個里程碑。實際上,國際地球物理年最重要的成果與其說是科學上的進展,還不如說是政治上的收獲。因為在這期間不僅建立了南極考察委員會,而且更重要的是,還為南極條約系統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當時,科學家們雖然也很想在北極建立類似的機構,但由于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因為那時冷戰正烈,所以不可能在北極開展任何形式的國際合作。直到30年以后,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北極局勢才出現了松動。
1986年3月19 日,環北極健康國際聯盟正式成立,其總部設在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大學的健康科學學院,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和支持環北極地區健康科學的國際合作和信息交流。同年6月20日,作為在南極考察科學委員會會議期間一次非正式討論的結果,由來自德國、芬蘭、法國、日本、挪威、波蘭、瑞典、前蘇聯和英國的科學家共同起草和發起,建議成立非政府的機構,作為發展北極科學考察及促進國際合作的一個講壇。在1987年2月1日,又召開了一次咨詢會議之后,于1988年3月,來自8個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應該建立一個非政府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這8個國家是: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前蘇聯。1990年8月28日,上述8個國家的代表簽訂協議,正式成立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包括了北極科學的所有領域,并為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講壇。至此,北極科學則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這就是第四個里程碑。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