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愛斯基摩人
在人類向北極的第一次大進軍中,是以古亞洲人為先導的,或者說是由古亞洲人完成的。
在歐亞大陸的北極地區,或者叫做舊世界的北極,民族種類繁多,他們分別來自于亞洲或歐洲的不同地區,互相交融和代替,譜寫了一部相當復雜的歷史。但在美洲的北極,或者說在北極的新世界里,情況卻恰恰相反,這里只有一個單一的民族,即愛斯基摩人,因而其歷史也就是相當簡單的。
實際上,人類究竟是什么時候進入美洲大陸的,至今仍然是個謎。最可靠的證據是在加拿大北部的一個叫藍魚洞的地方發現的。這里有一些早期人類用灰巖壘起來的居住點遺址,其中除了一些與在西伯利亞可以找到的同一時代相似的石器工具之外,還有一些大約在1.5~2萬年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的動物骨骼。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至少是在1.5~2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經進入了加拿大的北部地區。而這些人肯定是由西往東遷移過來的,由此可以斷定,人類進人阿拉斯加的時間應該會更早一些。
特別有趣的是,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社會形態,當然也包括文化和語言,愛斯基摩人似乎都自成一體,與外部世界的其他人類,無論是遠的還是近的,似乎都很少有共同之處。由此可見,愛斯基摩人必定經歷了至少也有幾千年的相當孤立的歷史,與外部世界完全失去了聯系。
從大約1.5萬年以前開始到大約8千年以前,這7千多年的時間里,這一帶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那時候還不可能有船,所以人類只能通過陸橋從亞洲遷移到美洲大陸。開始人們都生活在阿拉斯加北部無冰的陸地上。后來,加拿大地區和落基山脈之間的冰蓋漸漸融解,露出了一條通道,有些部落就沿著冰緣往南遷移,終于來到北美洲的南部,這就是后來的印第安人。還有一些人可能來得較晚,則滯留在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沿岸,他們再要往南遷移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那里已經成了印第安人的天下,所以只能沿最為寒冷和艱苦的北冰洋岸邊活動,這就是后來的愛斯基摩人。還有一部分則沿阿拉斯加海岸往南,逐漸遷移到阿留申群島,這就是后來的阿留申人。無論從生活習慣還是從文化特點上來看,阿留申人和愛斯基摩人都是非常相近的。
可見,愛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是經歷過深刻的變化的。他們在亞洲的近親都是以獵取陸地上的動物為食;海生動物,如海象、海豹、鯨和其他魚類等,對他們來說倒在于其次。后來他們又學會了馴養馴鹿,這成了許多民族謀生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生活在歐亞大陸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還是如此。這是因為,他們在中亞地區的祖先原來就是游牧民族。雖然他們來到北極之后只能過著游獵的生活,但當他們發現馴鹿可以馴養之后,很容易地又變成了游收或者半游牧的民族。然而,愛斯基摩人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是作為游獵民族的一部分而遷移到美洲大陸來的,而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陸生動物是有限的,他們要繼續游獵下去只能到海洋里去尋找食物。而且,大概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海洋里的動物不僅種類多,而且捕殺起來相對來說也要容易一些,因而轉向捕捉海生動物,如鯨、海象和海豹等,故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當然,這種適應性的變化大約也經歷了幾千年,他們終于學會了制作帳篷,或在很短時間里用冰雪建起一座冰房子,冬天靠穿著雪鞋或狗拉雪橇在冰上旅行,夏天則乘獸皮小船沿河流或海濱遷徙。他們的語言也自成系統,既不同于亞洲的近親,與印第安語也大相徑庭。人類學家們把這些人叫做古愛斯基摩人。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