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的水電基地
除了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學能源以外,北極近年來已成為大規模的水電基地,從而可滿足南部工業社會對電力的需求。河流的水力資源與風力、太陽能、潮汐等資源都屬于地球的恒定資源,具有數量豐富、性質穩定的特點,因而是人類最應當首先利用的資源。與化石能源相比,水力確實是一種無污染的潔凈能源,而這對于北極脆弱的生態環境來講,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無論從保持北極地區的持續發展,還是從保護全球環境的角度,水電資源的開發都具有良好的前景。
舉世矚目的中國跨世紀工程——三峽工程正在進行,三峽大壩建成后的裝機容量可達1300~1800萬千瓦,年發電能力占全國的1/5~1/3。而在地球另一邊的遙遠的加拿大北部,也在興建另一個舉世矚目的跨世紀工程——詹姆斯灣工程。詹姆斯灣工程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設計的裝機容量為1030萬千瓦,第二階段的裝機容量為340萬千瓦,工程完成后的總裝機容量為1370萬千瓦,幾乎與三峽工程的發電能力相當。加拿大的水利專家報告說,到2000年時,將有相當于2.5~30個核電站的能量從詹姆斯灣工程的發電機組流向南方。
前蘇聯在促進西伯利亞地區水電開發方面超過了所有環北極國家。西伯利亞水電站目前具有輸出上千萬千瓦電力的能力,為將來耗能工業在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基礎。大部分的大規模水電站集中于俄羅斯北部的安加拉-葉尼塞河流域。另外一些則位于東北方更遙遠的科累馬河上,靠近諾里爾斯克大型銅鎳-钚復合礦的地區。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