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雕刻凹版 手工雕刻凹版的進一步發展,是機械用于凹版之雕刻后出現的機械雕刻凹版。中國引入機械 雕刻凹版術是1908年創辦的北京度支部印刷局。
1909年度支部印刷局用重金從美國聘來著名雕刻技師海趣,手工雕刻技師格蘭特、機器雕刻技師基理弗愛、花紋機器雕刻技師狄克生、過版技師司脫克,于1908年冬-1910年初陸續來到度支部印刷局。隨后,即從美國購進當時最為先進的"萬能雕刻機"全套設備和打樣機、試印機等機器。
美國雕刻技師海趣來局后,任職技師長,主管產品設計、雕刻鋼凹版和教授藝徒。海趣在教 授藝徒、培養華人雕刻技術的同時,親自設計并雕刻了度支部印刷局開局后的第一套大清銀行鈔票的鋼凹版,其間為在票面上雕刻攝政王頭像,還親自拜見了攝政王載灃。這套大清銀行鈔券,分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種,1910年8月刻成,雕刻精密,線條清晰,層次分明,色調鮮艷醒目,質量甚佳。開辟了中國采用機器雕刻凹版的新紀元。
雕刻凹版,工藝技術復雜,圖文線條纖細,而印品又量大用久,一但損傷,難以復制。為保護原版,一般均采用復制版印刷。即用原刻銅版或鋼版翻制成錫版,然后再把錫版放在電鍍缸內鍍銅,制成銅質復制版印刷。1923年,商務印書館曾聘請美國技師福考司特(Frost)來華指導。其法:以鋼制圓輥為之,手續即省,版又耐用。同時并購輪轉凹印機。上墨印刷,每小時可印五百張,較諸舊式手扳凹印架,印數增加五倍。印刷紙幣尤為適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