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印刷博物館 > 源遠流長的印刷術 > 明代印刷的全面發展 > 明代印刷時采用的字體、版式和裝訂方法有哪些變化 |
|
印刷字體的變化 明代的印刷字體仍以楷書為主,除使用當時名書法家字體外,最常用的還是仿顏、歐、柳、趙等書體。 在宋版書中,已出現了一種強調“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刻版專用字體,我們稱其為“宋”體字的萌芽。到了明初,對這種字體作了大膽的改革,使其完全脫離了傳統楷書的模式,成為獨立的印刷字體。到明代中期,宋體字已很成熟。萬歷四十八年刻本《孫子參同》一書的字體,不但宋體字的特點更明顯,字體的結構也很嚴謹,藝術性和適讀性都達到很高的水平。到明代后期,宋體字刻本中最有代表性、水平最高的,是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一書。該書使用粗細兩種宋體字,字體端莊,結構嚴謹,比例適中,筆畫粗細合理,有較好的閱讀適性,給人以整體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