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代刻書事業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1)經濟繁榮,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在明代統治期間,封建政治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和發展,國民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并且逐漸繁榮起來。明代中后期,經濟畸形發展,土地兼并劇烈,大批農民流入城鎮,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同時為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條件,十五、六世紀之間,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以及種種新因素的出現,都在激勵著圖書出版印刷事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重視教育,積極發展學校
為了加強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明朝的統治階級很重視教育事業。明初期即設置國子學,定都南京,改國子學為國子監。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仍以京師國子監為南監。從此,明代即有南、北兩監,朱熹的《四書集注》等已是御定的基本教材。經過嚴格的管理、教育,學生可以讀書做官,得到政府的優厚待遇,為鞏固封建專制效力服務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讀書人日漸增多,為滿足學習需要,無論政府、私家,都從事刻書、 藏書。以印書賣書為業的作坊更是遍布全國,從而推動圖書出版印刷事業的迅速發展。
(3)國家注重收集圖書
明代統治階級非常注重對圖書的收集與保藏。文淵閣為國家的藏書庫,由內閣管理。其藏書以宋、金、元為基礎,因而其中保存著許多宋元時代的珍貴古籍。
隨著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明代私人藏書家迅速增長,私人藏書也很發達。據史料記 載,僅浙江一省就有私人藏書八十多家,相當于宋代知名藏書家的總和。私人藏書家的大量涌現,也為雕版印刷提供了大批書稿來源,促進了圖書印刷事業的發展。
(4)學術繁榮,各類學科新著作大量出現
明代仍然推行儒家思想,提倡程朱理學,也搞過一些文字獄,下令禁印過一些認為是異端邪說及不健康的書,但總的來說,對各種學術著作的出版、印刷等還是采用了較開明的政策。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一批長篇小說和各種學術著作相繼印刷出版。在長篇小說方面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還出現了一大批短篇小說。在學術著作方面,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等,此外還有一批美術、戲曲及哲學方面的著作。大量著作的問世和出版,也促進了印刷業和印刷技術的發展。
[下一頁]
|
|